本市举行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21.09.2015  23:59
      观赏学生们创作的一件件非遗文化作品,演绎的一出折子戏,领略传统手工艺、戏曲瑰宝的艺术之美;品尝具有77年历史的国际饭店大厨的京帮名点;感受立足于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独特医疗的神奇……9月20日,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闵行区政府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在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举行。现场展示内容成为上海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

活动现场有23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集体参展,非遗传承小达人现场传授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技艺;15所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惊艳亮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生代继承者身上的生生不息;12家上海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开呈现,体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4家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综合展览;18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的互动项目展示以及全市17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展示的“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等内容精彩纷呈,精心典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向观众敞开怀抱。

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编进教材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先后命名了第一批及第二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他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编进教材,建设非遗活动场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建设团队与师资,工作卓有成效。不少传习基地学校把非遗引入校园课堂,还编撰了有自己学校特色的非遗教材。

“上海面人赵”海派面塑已有百年历史,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老师在北郊学校开设海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10年。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他编著了三级面塑校本丛书,在全校招收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学生,每周1小时的面塑课程,将面塑这一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传授给学生们。为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他还将卡通动漫元素加入其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和训练。

走进松江区车墩学校,各教学楼走廊、楼梯,丝网版画社团学员自己制作的美轮美奂的丝网版画作品映入眼帘。松江区车墩镇素有“丝网版画艺术之乡”的美称,农民丝网版画资源丰富。学校从2005年开始将丝网版画引入校园,纳入课程。除了在美术课上开展普及教学外,还招募有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丝网版画创作活动。

大华二小是宝山区一所剪纸项目特色学校。2006年6月,学校编写的《剪纸》教材正式成为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在全区70多所小学内全面推广。2008年学校成立了剪纸精品组,2013年学校创建了现代化的剪纸教室——剪乐坊,为师生剪纸教学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本市还依托市、区县级非遗传习基地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聆听一次非遗讲座”、“体验一回非遗项目”、“讲述一个非遗故事”、“巡访一位非遗传承人”、“一个基地辐射10所传承学校”等活动,深入推进“非遗”传习的课程化、序列化、常态化建设,探索中小学开展“非遗”教育的长效机制。以讲座、展览、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将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资源推送至本市各学校,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

非遗文化吸引学生辐射社会

非遗场馆不仅方便了学生,也吸引了众多市民。例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作为江南丝竹传承基地,担负起宣传推广的责任。在街道、研究所、非遗办等专家支持下,他们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足足一年多的准备,“江南丝竹展示馆”改建修缮竣工,成为辐射长桥街道、区域中小学乃至更广范围学生前来了解“江南丝竹”这个非遗保护项目的最好课堂。

2012年封浜高级中学在原封浜中学拆一建二的新校园内开始建设非遗展馆,经过三年多的修葺、完善,终于在2015年成为嘉定区当年又一所“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学校规划建设本着“高品位、特色化,地域性,审美性”的原则,改建和丰富学校非遗展馆,目前场馆有中医药、石库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等多个展区,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裕安小学投资5万多元为学生建立了校内非遗实践体验基地,先后建立了崇明山歌体验馆、崇明扁担戏体验馆等。每一个馆分为主题展览区、专项模拟区。主题展览区以图片、文字讲述崇明山歌等非遗文化演进历史,专项模拟区陈列着各种学具,供学生实践体验。学校还有模拟农业园区,学生在田园里,边劳动边学习崇明山歌,感受祖辈在劳动中歌唱,用歌声来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本土生活气息是体验馆一大特点,田园生活是传习非遗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一大亮点,这些场馆建设都让孩子愉快地浸润在崇明山歌带来的快乐之中。

徐行小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先后建立草编作品陈列室、草编磨具陈列室、草编工艺动态展示室。2013年,该校以新校园原地重建为契机,建立草编博物馆。

文化引领,梦想启航。本市中小学生利用电子学生证、“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护照”等,纷纷走进上海非遗展馆,在“非遗”创意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打造良好的非遗师资及研究团队

要发展非遗,师资力量和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向化小学建立了一支专家带教团队、项目骨干研究团队和校外辅导员的崇明灶文化研习和传习团队。该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团队研修活动,尤其是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

文来实验学校将皮影项目引入学校,在皮影传承人朱墨钧老先生的带领下,学生做皮影道具,编排剧本。学校更是组建社团,还结合双语学校的特点创出了一条新路——用英文去演绎古老的皮影戏,还加入了沪语,成为了一枝独秀“三语皮影”,观众拍手叫绝。

闸北实验中学的胡菲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着扎实的漆艺教学研究和漆艺创作的能力,也是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工作委员会委员。她还是美术高级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创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她实地考察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的漆艺馆藏作品和展出情况,结合馆内展品设计出便于学生理解和喜爱的讲座内容,以及参观路线图。力求在引导学生欣赏漆艺术的同时梳理出漆艺发展的文化脉络,在讲座中注重拓宽漆艺术欣赏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较为深入地感受漆艺这项非遗国粹。

崇明山歌是崇明非遗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裕安小学特聘请崇明山歌传人民间艺术家张小末到校担任常年校外辅导教师,带教学校教师。现该校有崇明山歌专职教师4名,其他兼职教师2名。学校还每学期安排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县市级优质课比赛。

非遗师资及团队是学校发展非遗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良好的师资力量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动力,让学校在非遗传承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注重文教结合形成品牌项目

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上,上海各区县积极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选择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活动方式,依托有效载体,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动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品牌项目。

譬如,闵行区着力凝聚多方面力量,力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德育体系,从而转变说教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关注浸润式的道德影响和道德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文教结合”的教育机制,形成全员协同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助力。

由闵行区教育局牵头,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开设少儿电视栏目《成长ING》,以孩子们的视角去关注“感兴趣的事情”,用镜头去捕捉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成长ING》每周固定时间在闵行电视台中播出,它既填补了区级电视和教育机构开设青少年电视栏目的空白,又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教育社会化运作模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闵行区全体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成长的平台。该节目获得了第九届中国中小学校校园影视专题类金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