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

22.12.2016  21:34
      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和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的新要求,围绕“什么是最好的中医药教育”“如何培养传承创新并重的中医药人才”的时代命题,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初步探索构建“以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宽广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一翼、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医教协同、科教融通 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校依托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优势,通过打破学院、学科、医院围墙,组建50余个示范性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创新课程开发、教学学术研究、临床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一方面,学校率先开展“5+3+X”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总结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基础上,逐步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学瓶颈,推出了“前期厚基础能力、后期重跟师悟道”的阶梯式培养方案,切实做到“经典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创新提升不断线”。另一方面,面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学校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遍布全市的“区校战略合作”平台,在中医工程、康复、护理与养老管理等新兴专业领域推进“2+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除2年的校本核心课程外,其余50%课程采取校企合作、海内外名校游学和课程共享、学生自主创业作品等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坚持特色发展、医文融合 提升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一是率先开展“中医人文通识教育改革试点”,依托学校新创立的中医药交叉科学研究院、科技人文研究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了近300门中医特色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并牵头编撰了全国第一套中医特色通识读本,《药缘文化》《功夫与经络》等特色课程在国际知名“慕课”在线平台广为传播。二是力推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建设了100个“课程思政”特色项目,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三是坚持“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每年设置为期八周的小学期,开展进社区、进临床、贴近社会、贴近患者的“服务性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养成教育,深刻体验中医人文的现实魅力。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立德树人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夯实了基础。

坚持引领标准、内外联动 以国际化发展助推人才培养

一方面,为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的教育规律,学校积极构建与完善教育标准体系,筹建了独具行业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推出了中医人力资源与专业发展状况、院校学情分析、核心课程教学策略等研究报告,不断凝练评价指标,为人才培养“把脉辨证”。另一方面,学校将推进中医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加速器”,依托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多个“医教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在努力推广中医教育“中国标准”的同时不断练就教育“内功”。学校承担完成的“中捷中医临床中心”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在建的中加联合学院和中医药教育标准研究中心、与20余个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兼具中西特长的国际健康服务人才等举措,将中医药教育推向了更高的规格水平;康复治疗学专业既对接国际标准又融入中医特色,获得多个国际组织完全认证,成为“国际水平、中国风格”教育模式的典范。

坚持创新形式、融入师承 培育未来名师名医新群体

学校尊崇中医教育的师承传统,启动“卓越教师发展工程”,将中医师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为“新手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进而向“专家型”教师成长构建路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学校对接本市“海上名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创新性地组建了包括30名国家级名中医、30名学科领军人才、40名优秀青年人才在内的“中医药学术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三年一轮的“百人高级研修班”系列学习活动。学校注重通过师生间共修共悟,尤其关注年轻一代中医的国学底蕴和中医理论创新意识,积极营造以学科交融、群英荟萃的成长生态,为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