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评出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到2020年将增至100个

30.05.2016  10:37

  

蔡浜村村民的家风家训挂在了村口的灯笼上。  

 

渔业村的金山嘴老街如今旧貌换新颜。   

斜泾河今年进一步整治后,将铺设亲水平台。 均陈玺撼 摄

   截至目前,上海已评出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这是上海改善农村生态,推动乡村转型变革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上海有望形成约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然而数量增长的背后,有人不禁要问:光有看得见的田园风光,就是美丽乡村了吗?怎样才能“”得名副其实?

   从拼企业到拼环境

  “美丽”的必要条件,是环境。但让环境美丽起来,并不容易,难点在于乡村能否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5年前的闵行区马桥镇民主村,村民还忙着为环境奔走,可如今,他们关心的却是已经搬空的郡华厨具厂房有没有“空位”——厂房毗邻斜泾河,环境好、空间大,村民都爱在里面打太极拳、练手狮舞。

  对这份甜蜜的烦恼,村支书蒋荣辉感慨这一切来之不易:“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乡村经过几十年发展,对自我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这种重新认识,从村委会大楼望出去,便一目了然。大楼对面和右边,是争隆橡塑厂和强羽电机厂的“遗址”。这两块拆得只剩下砖瓦的水泥地,早在十几年前,曾是民主村重要的经济来源。

  上世纪90年代,和许多乡村追求经济指标一样,民主村开始招商引资,即使是“三高一低”企业也照单全收。去年11月之前,民主村尚有7家中小企业,占了百余亩建设用地,全都是橡塑、机电、家具、厨具等对环境不友好的类型。这两年虽说企业效益降低、对环境有影响,而且民主村处于二级水源保护区,要优先完成建设用地的减量化,但在一些人眼中,这些企业仍是村里对外的“名片”。

  对大刀阔斧地搞建设用地减量,一些干部甚至村民也有顾虑:那么多厂没了,租金就没了,还要出钱让他们走,会不会影响村民福利?为说服大家,民主村反复召开村民大会,详细晒账本:建设用地指标上交后,镇政府会以亩为单位给予财政托底保障,扣除清退企业的成本,余下来的钱存银行所获利息,比原先收租要高出不少,村民福利只增不减。建设用地上交后,将会复垦。围绕这些“回归”的农林,民主村将启动新一轮的村貌升级改造。

  褪去经济负担,美丽才是乡村未来的价值所在。思想通了,行动就快了。截至目前,民主村7家纳入建设用地减量计划的企业已有6家被关停清退。

  虽然没了企业和租金,但说起民主村,村民反而更有底气。“以前拼企业数量,现在拼环境。”土生土长的金水良开心地说,很多村子都面临年轻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可因为环境好、福利好,民主村年轻人愿意留。为赶他们出去闯一闯,村里对外出打工的每人每月补贴300元,可效果依旧有限。

   文化根源不能断裂

  徒有其表的美丽乡村,难免千村一面。真正的“美丽”,还需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杭州湾畔的金山嘴渔村早早拿下上海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但现在依旧在为挖掘和保护文化根源而“挣扎”。

  “海鲜一条街”上的天桥饭店老板陆奇龙早年是远洋捕鱼船上的一员,1988年他和妻子就开了这家饭店,见证了渔村如何依靠餐饮业走出转型阵痛。虽然餐饮业让他富裕起来,但陆奇龙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海鲜一条街的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属于低端服务业,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有限。”山阳镇渔业村书记陆宇峰说,村子要更加美丽,只有一条路,就是挖掘曾有的海渔文化,这条路只要走通,将在上海所有乡村中脱颖而出。

  2011年,上海金山嘴渔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渔业村开始第二次转型。首先,按照“江南民居风格、滨海渔村特点”的要求,召开座谈会、聘请专家论证,将渔村当作一个特色景区规划设计,在对827户渔村民宅改造上坚持“修旧如旧”,保留既有的“马头墙、观音兜”的明清建筑特色,对横贯全村的运石河进行适度修整,搭配装饰渔民画的木制栈桥长廊,形成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风貌。然后,对金山嘴老街进行修缮,保留原生态的渔民老宅,新建了展示渔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如由当地渔民制作、捐赠的百余件渔具、生产生活用具布展而成的渔具馆,还有上海首创的妈祖文化馆、海渔文化馆、渔家茶室、渔民画工作室等多个特色展馆。

  “因为文化定位是海渔特色,所以对进入老街的业态,要求宁缺毋滥,而且气质要吻合。”金山嘴渔村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朱敏说,刚开始招商引资时,公司先投资开了渔业书吧、石磨坊、五号码头等时尚的文化业态,为的就是给后来者“打样”。

  最近,渔业村准备把村里遗留的老厂房改造成祥鱼文化创意园区,展示金山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配合这一大手笔,73岁的渔民画家杨火根还准备把自己这些年的心血“渔民风俗画”贡献出来。“这是我们的‘根’,再不抓紧做,年轻人就都忘记了。

   农民认同才是关键

  只有真正融入每个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美丽乡村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富有生机。

  2009年以前,淀山湖畔的蔡浜村,宅前屋后曾堆满柴火、砖瓦和生活废旧物。蔡浜村党支部书记吴建芳直言,这是许多美丽乡村正面临的障碍——尽管管理部门花了大力气让乡村美丽起来,但当地老百姓不以为然,时间一长,很可能倒退回原来的样子。因此,村委会主动发起各类座谈会,把怎样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建成后的蓝图展示给村民们看,最终100%的村民表示支持并愿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进一步发动村民的积极性,蔡浜村还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办法,每个月对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家禽蓄养等9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发放每月80元的奖金,并张榜公告每家每户的考核情况。今年,村民热情高涨,蔡浜村还细化了考核和奖励办法,4人及以上的大户,奖金提高至100元/月。如今,漫步蔡浜村,没有一户人家蓄养家禽,连猫狗都很少有人养。71岁的老党员张全珍阿婆说,发现一只鸡或一条狗就扣20元,“少养少操心,家里很干净,还能拿奖励,真的蛮好”。

  把宅前屋后收拾干净,只是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今年,为了打响“阿婆茶”这一蔡浜村独特的民俗品牌,鲁仙珍和其他4户人家的“阿婆”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向游客提供“阿婆茶”的农户。最近,阿婆们还商量着怎样增加“阿婆茶”的文化气质,比如统一戴上花布头巾、穿上花布衫,最好再还原过去一边编织虾笼一边喝茶聊天的传统,让游客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最美丽的乡村,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美。在蔡浜村村口,有一个长廊,上面挂满了写有村民家风家训的灯笼。这些家风家训,或是由村民自家一脉相传至今,或是由村民从村委会收集的1000条家风家训里挑选出来。除了印上灯笼,还由书法家写好,统一装裱,悬挂在各家各户的厅堂之上。83岁的沈秀英阿婆,她家里的客厅上就挂着“百善孝为先”几个大字,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孙子选的,虽然他常年在远洋邮轮上工作,一个多月才回来一次,但每次回家都先来看奶奶,特别孝顺。

记者 陈玺撼 实习生 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