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严诚忠代表:扩大引进外智  国际合作不能只“攀高枝”

10.03.2015  10:25
        日前,2015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我校不仅有教师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亲历两会,感受与见证国家为下一轮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广大师生还围绕两会教育相关议题展开热议。今天就请先随小编走近本届全国人大代表、管理学院严诚忠教授,看看严老师在两会上都提出了哪些意见与建议吧。

       


      【人物档案】严诚忠,1946年4月出生,浙江镇海人,企业管理学科教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我校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  他是本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中年纪最大的代表。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严老师近年来一直持续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话题。今年两会,他就高校引进外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扩大引进外智  推动科技创新
        严诚忠教授认为,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上海加快推进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我们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但缺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放眼国内高校,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教师出国进修与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日益频繁,国外学者来中国的大学访问、交流、作讲座也为数甚多,但在高校中,凡提到“外籍教师”的概念,主要还不是外籍专业教师之称,而仅仅是利用母语或某一语言的优势来教我们的外语老师而已,在高校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验室中也鲜有几个“外研”的身影。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引进外籍人才,他们在有效的体制机制下,把外籍人才与学校、与本土同事、与其他外教外研、与学生融为一体,塑造了学校的形象、成就与特色,为当地社会与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国际体育赛场上,这种全球化的“人尽其才”机制,使各国运动队水平提升与体育文化的国际化跨越国界、文化、体制与其他各种障碍。
        因此,严教授呼吁高校花大力气扩大引进外籍(外文化)专业教师的比例,加快以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带动办学与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以培养真正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平台上搏击风云的人才,同时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与成果体现国际化的智慧与目标高度。

                              国际合作不能只“攀高枝”  引进人才要促文化交融 
        在严教授看来,一些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凤凰攀高枝”的心理,“最好是跟哈佛、斯坦福、耶鲁合作,这些学校派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就有面子。但你看看哈佛、斯坦福,中国人在里面教书有的是,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学校并不在意他是哪个大学出来的,哪个国家来的。
        国内有一种声音说,引进海外人才计划早就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亦已普及于各高校,体现了开放的成效,但引进的绝大多数仍然是海外华人,他们在和学生、同事的交流中,跨文化的撞击和启迪少得多。很多人还抱着“内外有别”的心态,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今天,仍不具备“天下人为我所用”的气概。严教授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创新活动日益呈现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的趋势,创新型人才的造就也必须站在国际化的新高度,关注全球化的新热点。因此,“走出去,请进来”只是国际化的初阶,我国高校要培养大批走向世界(不是去留学)参与竞争、合作与开拓的人才,关键在跨文化的“教书与育人模式”。
        严教授建议,高校要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契机,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瓶颈,尽快改变师资结构过于本土化的局面,注重国际化、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引进“外智”,为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强大师资保障。

        图片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