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丝路所“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助力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15.07.2020  10:28

2020年7月10日,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研讨会在上外虹口校区会议中心凯旋厅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上外丝路所携手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与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上外)共同主办,上外东方语学院与西方语系协办。来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生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参加会议。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负责人罗林、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致开幕辞,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进行了课程体系供给平台建设草案汇报并主持会议开幕。

罗林在致辞中介绍了丝路学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多方面特点,对上外丝路所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丝路所已经成为高端人才孵化平台。自2017年以来,丝路所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总计20项,共计科研经费195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1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个、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1个、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项目3个、省部级科研项目7个、校级科研项目8个等;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90篇,进一步体现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成效。

查明建表示,上外始终坚持“多语种+”的人才培养理念,培育“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当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关键。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上外丝路所遵循习近平关于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重要指示,围绕教学、科研、智库开展“上外丝路学”学科建设,目前已跻身全国“一带一路”有影响力智库前茅、“丝路学”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马丽蓉进行上外“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供给平台建设草案汇报,介绍了目前课程建设体系基础以及丝路所平台特色,目标创建涵盖政策解读、理论方法、国别区域研究三大板块的课程,表达了“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让“中国课程”走出去和“中国名师”走出去的目标,以及“一带一路”多语种战略人才培养的愿景。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红玲、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会花、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范培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主任于漫、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汪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联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执行主任温冰围绕上外“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供给平台内涵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合作伙伴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中“政策版块”课程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如何纳入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一带一路”课程供给平台建设如何纳入博士后日常工作,以及“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如何纳入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中的“中国课程”走出去等议题展开研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杨阳主持研讨环节。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曹德明、胡礼忠进行会议总结,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捷主持。

曹德明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推行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有了根本性变化,对外语专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外语院校急需整合开发现有资源,培养母语基础扎实、外语能力强、熟悉对象国文化特点、善用他国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胡礼忠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旷阔的视野对外语学子的重要性,“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的顺利创建需要基于上外多语种、跨学科的优势。

最后,罗林教授、程彤教授、于漫教授、马丽蓉教授致谢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研讨会顺利闭幕。

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即围绕教学、科研、智库开展“上外丝路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在理论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目前已跻身全国“一带一路”有影响力智库前茅、“丝路学”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丝路所作为上海市“一带一路”理论建设桥头堡,学科建设基于其扎实的理论基础。所长马丽蓉教授“丝路学三部曲”——《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丝路新篇:中阿合作论坛十周年论文集》《“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与中国中东人文外交》,“丝路学研究·国别和区域丛书”的相继出版为“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15年,《丝路学研究:基于中国人文外交的阐释框架》出版,这是第一部以“丝路学”为名的著作,不同于传统以丝绸之路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此书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挖掘相关丝路历史文化资源,论证其理论根源,探索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人文外交的方式和对策。

丝路所始终坚持学术培养与田野调查并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上外丝路所已开设“一带一路”领域的本、硕、博、博士后贯通课程6门,包括国家精品视频课“中阿文明交往史”,上外骨干课程“新中国人文外交”,跨专业多语种教师拼盘课“东西方文明原典故事导读”,松江跨校人文通识课、亚非研究特色项目课程“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硕士、博士、留学生选修课程“难民治理研究专题”,硕士、博士、博士后课程、亚非研究特色项目课程“丝路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特色渐显,并为更深入的体系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丝路笃行”第二课堂的增设给学生以“行走丝路”的机会,建立对丝路的感性认知,增强学术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丝路所立足于外国语言文学,大力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丝路所自建立之初,在保持伊斯兰研究特色的同时,便强调丝路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别区域研究方向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立足上外外国语言文学(A+学科),同时依托政治学,在两者共同支撑下发挥国别区域研究方向的学科优势。目前丝路所已通过丝路茶坊、丝路学国际论坛、丝路学青年论坛、《新丝路学刊》、校内外合作伙伴单位及个人等多种方式搭建了多语种、跨专业、国际化的专业团队,为“一带一路”多语种战略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上述建设成果,丝路战略研究所拟创建围绕政策解读、理论方法、国别区域研究三大板块的上外“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供给平台,旨在增强“一带一路”多语种战略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切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丝路所应有的作用。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明了丝路所对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体系供给平台的强烈意愿与决心。与此同时,上外“一带一路”课程供给平台的成功建设对全国乃至全球“一带一路”多语种战略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报道】

光明日报: “一带一路”课程体系研讨会在上外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助力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环球网: 上外丝路所“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助力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社会科学报: 上外丝路所“一带一路”课程体系助力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