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东方网希望小学校长:大山中的教育之惑[图]

29.08.2014  09:35

东方网希望小学校长杨广平(中)与学校部分教职员工合影

      曹秀娟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课。曹秀娟今年18岁,是学校的一名代课老师,目前正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

      杨艳艳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课。杨艳艳今年24岁,出生在县城的她,在来东方网希望小学工作之前,从未来过清水乡

  东方网记者于量、曹子琛8月28报道:火辣的阳光穿过山区透明的空气,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坐在教室外的长凳上,杨广平点上一支兰州烟,向身边的东方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两年前,杨广平来到甘肃省岷县清水乡,成为了东方网希望小学的校长。两年以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建,杨广平的工作可谓颇有成绩。然而,在这个留着板寸、个头不高的80后甘肃汉子的心中,对于大山深处的教育问题和这所学校里160多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却始终充满了困惑与焦虑。

   硬件之惑

  东方网希望小学于2004年破土动工,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在清水乡所有15所小学中,东方网希望小学是规模较大的一所。据杨广平回忆,在2004年之前,东方网希望小学的前身一心小学的只有一个农家宅院大小,学生也不过数十人。重新选址建设后,学校占地面积达5600余平米,生源则涵盖周边五个自然村的所有适龄儿童。

  相比乡里的其他学校,东方网希望小学的硬件设施已属高水准,然而目前学校用作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的四间平房虽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求,但建成已十年之久的砖木结构房屋仍略显老旧。

  好消息是,东方网希望小学已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200万元的专项拨款,学校将于2016年重新进行建设。说到这个话题,杨广平难掩喜悦之情,比划着向记者讲解学校未来的规划:"现在的教室全部推倒,然后在对面盖三层的楼房,当作学校的综合教学楼。教学楼里要接宽带,每个教室还会有独立的供暖,学生们冬天上课再也不会受冻了。"杨广平告诉东方网记者,目前,学生在冬季只能靠教室里的火炉取暖。

  距离学校的全面重新建设尚有2年,杨广平打算首先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食堂的地方已经选好了,就等着开工了。有了食堂以后,娃们中午就能吃上饭了。"杨广平说,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而言,一天只吃两顿饭是常态:"离学校最远的郎家沟,步行要40多分钟,往返一次,午休就结束了。所以有些娃中午只能吃方便面充饥,或者干脆就不吃午饭。"

  但是,顾虑也随之而来:"食堂造起来以后,到底该咋弄咋操作?学校这么偏,交通也不方便,成本高效益少,有没有人愿意承包?"事实上,这并非杞人忧天。清水乡的另一所小学去年就曾开设了食堂,然而仅仅两个月后,食堂承包商便应高昂的成本而最终"落跑"。

   师资之惑

  更让杨广平心焦的,是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学校共有在职教师8名,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虽然勉强可以应付全校六个年级的所有科目的教学需求,但仍捉襟见肘:"只要遇到县里的领导,每次我都会提缺老师的问题。8个老师,还是太少了。"在杨广平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师队伍终于有望扩容,预计两年内可以达到12名。

  可是另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则始终摆在杨广平的面前:大山里的学校,实在留不住人:"山里学校老师不愿待,这是个事实。尤其是年轻老师,但凡有机会,都会选择走出去。"就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的当天,一个在学校工作了五年的男老师正式离职,转去岷县县城的另一所小学任教。对于杨广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是对于老师的选择,杨广平同样表示理解,毕竟这里条件艰苦,对于年轻人着实缺乏吸引力:"待遇一般,交通也不方便,甚至连个食堂也没有。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在这大山里教书,未来没有发展。"杨广平坦言,不少年轻教师把山里的学校当作一种过渡或是职业生涯的跳板。因为学校的教学压力不大,工作也相对轻松,这使得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自我充电和备战各种考试上。而一旦羽翼丰满,他们就会果断地选择更好的平台。

  杨广平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未来新教师只要在乡村学校任教满一定年限,便可获得一次再分配的机会。虽然仍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些偏远地区学校作为"跳板"的尴尬身份,但可以预见,这项优惠政策出台后,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这些学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吸引力。

  "学校最要紧的还是老师,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大楼可以不要,但好老师不能缺。就算是在简易帐篷里,好老师也能教出好学生。"杨广平如是说。

   观念之惑

  作为一校之长,杨广平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学校的这160多个学生身上。然而,杨广平对于他们的期待,听起来却让人倍感心酸:"我不想说那些很夸张的大话,对这些娃,我只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地把学业继续下去。"

  这同样是一个颇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岷县教育资源匮乏,县内仅有5所高中。据岷县教育界相关人士透露,岷县学生的高中升学率仅在20%左右,中考竞争之激励与高考不相上下。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只能选择职业学校或是干脆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真正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另一方面,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年收入不过数万元的农村家庭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在他们看来,继续让孩子读书"性价比"太低。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很难得到家庭的真正重视。杨广平告诉东方网记者,在一些家长眼里,小学的作用几乎与托儿所等同:"父母去外地务工,爷爷奶奶要下地务农,家里没人带孩子,就把娃往学校送。他们其实不在意娃在学校里能学到什么,为的就是有个地方能管住娃。"

  据学校的一位老师透露,在学校某个年级40个学生中,有一半是留守儿童,另有近10人来自单亲家庭:他们的父亲或是母亲外出打工后,便一去不返,撇下了自己的另一半和子女,在外地组建了新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漠视学业、旷课甚至厌学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家长也并不以为意。这个老师所讲述的一个故事令人咋舌:学校里的一个学生接连缺席多日,老师上门了解情况,孩子的爷爷说这几天都要赶集,没人看家,就把孩子留在家里。

  2010年,东方网曾组织希望小学的10名学生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然而,据杨广平所了解到的情况,这十个精挑细选出的优秀学生中,也已经有一人在去年就放弃了学业,跑去内蒙古打工了:"这十个娃都是当时学校里最最优秀的,没想到这其中竟然也有人没再读书了。一想到这个,我真的觉得很寒心。"

  山里天黑得晚,下午的阳光依然灿烂。注视着眼前的这片校园,杨广平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