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她是“法援”也是心理咨询师[图]

29.12.2015  09:36
上海余姚路177号,律师张姗姗为前来咨询法律援助的市民提供帮助

其人其事    

张姗姗,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学士双学士学位,2011年4月专职律师执业。    

现为上海市欣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特聘援助律师,共青团上海市委12355法律援助律师。    

她希望“在弱势群体危难时借他们一双翅膀”,于是投身无偿法律援助。    

她认为“课堂是法律意识的源头”,于是投入义务教育阶段普法教育。    

她发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为了更深入地体会当事人的想法和感受,她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为了“追梦”,巾帼律师张姗姗从2011年5月至今,法援服务时间超过1700小时,考虑到市民对法律援助服务的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张姗姗还特地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一些法院的审判工作案例,接受咨询。张姗姗用行动谱写了巾帼风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为弱势群体危难时维权

献爱心予弱势群体,在危难时借他们一双翅膀,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自2010年开始在律所执业,张姗姗便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她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投身于社会法律援助事务,受聘为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特邀援助律师,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排忧解难。    

在过去的4年里,她每周都有一天参加免费法律援助咨询活动,志愿服务时间总计超过1700小时,办理相关法律援助案件上百起,内容涵盖了参与接听上海市12348法律援助热线工作,静安区人民法院司法救助接待、静安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律援助咨询、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静安寺街道司法所,以及辖区内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援助服务活动。    

作为援助律师,参与静安区“11·15”火灾善后处理工作等,针对火灾过后的现场勘验工作,因有些家属心理上不愿回到事故现场,出于对法援律师的信任,由张姗姗代为上楼监督勘察、整理财产损失。    

2015年起,张姗姗被共青团上海市委选为上海市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律师,接听12355热线为上海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与此同时,张姗姗积极参与了数起因劳动争议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调解工作,多次收到受援人表扬信、锦旗,在业内获得广泛好评。    

由于表现优异,张姗姗在2013、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静安区法律援助优秀律师。    

为何选择法律援助?为何坚持这么多年?

对此,张姗姗表示:“其实有很多原因,从主观上而言,最开始是受到启发,受到鼓励,想做,就去尝试。在每一年、每一天从事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的动力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也会让我更有信心从事下一次的援助工作,而客观上,我发现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需援助的案件和当事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援助的案件类型和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各种因素的激励,从事法援的心可以说‘根本停不下来’。今后,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开微信公号接受网络咨询

在前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律援助工作中,张姗姗深感,尽管当前社会法律意识获得极大提升,但限于客观条件,很大一部分人对法律一知半解,需从源头抓起。于是,她把目光投向教育,积极投入义务教育阶段普法教育活动。    

张姗姗在黄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五爱高级中学的授课,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重要意义、中学生学好用好法律等话题。她跟同学们展开讨论,与此同时,结合自己参与调解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跟同学们展开分析,得到学校方面的一致好评。她所参加的活动的材料被黄浦区教育局官网转载。“课堂是法律意识的源头。”她说。    

此外,张姗姗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帮助学校辅导学生备战黄浦区中学生法制辩论赛,为同学们提供专业法律知识和辩论思路。    

在业余时间,张姗姗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她所撰写的《新时期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一文发表在杂志上,被共青团上海市委选为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年汇智团骨干成员、预防青少年犯罪与维权工作组召集人,参与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考虑到市民对法律援助服务的需求,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张姗姗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一些法院的审判工作案例,接受一部分咨询,目前,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    

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

张姗姗在开展法律援助咨询接待时,常遇见前来咨询者的困难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律师援助范围,甚至有些问题不能通过诉讼解决。    

据张姗姗回忆,在一次咨询中,一家三口前来求助,儿子的婚房置换,在房屋买卖中跟中介产生了纠纷。中介非常强势,在双方签订的委托卖房协议到期后仍然霸占钥匙,不愿交还房屋,甚至出言威胁。对急着卖房置换的这一家人而言,面对中介指责,又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当时,他们十分担心。“在我的耐心回答之下,心情安定了些,但是,真正要面对和中介的谈判,这家人依然不知如何应对,他们期望能有律师援助,但是,根据规定,他们所涉及的房屋买卖事件并不在法律援助范围之内。同时,对此类案件,如果通过商业诉讼渠道解决,就很少有律师愿接手。他们在援助中心咨询了很久,最后,我留了电话。此后,他们在与中介的交涉中,多次电话咨询了我的建议。一个月后,当我几乎忘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事情已圆满解决,且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张姗姗说。    

张姗姗认为,法援案件的当事人和普通的社会案件不一样,特殊群体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需要法律条文之外的帮助。对法援律师而言,不是值班面询才算是援助,而是在这些面询之外,要多一份耐心的举手之劳,这对求助者来讲是莫大的帮助。    

此外,有个别咨询者的问题有可能只是家庭内部的纠纷,或者,对政策的误解、误读,甚至是充满怨气和防备的心理来到援助中心,“一开始当我发现法律帮不了他,我就会不知所措,但是,我发现,有时候,耐心地倾听,给予一些理解和开导,他们就会逐渐信赖、理解并接受诉求不能被支持的原因。为此,我去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样,在咨询、调解和办案过程中,我更能体会当事人的想法和感受。”    

法援让我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培养了我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律师这份职业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解决百姓疾苦、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张姗姗说。  

来源:《东方早报》 2015.12.28 第A07版 时事·大都会    

原文: 她是“法援”也是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