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华理暑期实战赛上“最美一课”

11.09.2014  09:13

      9月10日出版的《东方教育时报》,以整版形式深度报道了我校的暑期品牌项目——暑期实战赛,及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撰写的观点文章《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全文刊登如下。

 


 

图片说明:《东方教育时报》整版报道我校暑期实战赛

 

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教授

 

      暑期创业实战赛是华东理工大学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还原真实的创业环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实战赛的前身是模拟生存实战大赛,于每年暑期举行,参赛学生仅可携带100元在外地某城市生存10天。自2008年起,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大赛转型为创业实战赛,经过策划筛选和沙盘模拟挑选出的6~7支创业小队,可利用每人300元的启动资金,在10天内于异地实施创业计划。而所有的创业收入在大赛最后一天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回馈给社会。
  近5年来,大赛始终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将创业梦想与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置特色环节,鼓励参赛者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以城市生活为立足点,结合所学,撰写和实施创业策划。
  经过多年的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形成了“基于CSSO的全程创业教育模式”,即由“构思(Conceive)—策划(Scheme)—模拟(Simulate)—运作(Operate)”4个环节组成的创业教育模式。它涵盖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辅导的全过程。华东理工大学亦于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创业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2010年起,学校开设了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创业精神导论”课程。
  在多年来注重创业教育的氛围滋养下,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中走出了一批成功创业的代表,如成功创建科技服务型企业的谢应波、张庆,由ACM大赛走上创业之路的尹庆,致力打造“高校传媒”第一品牌的孙绍瑞等。他们的创业案例反过来也丰富了华东理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0-09-10 第08版| 作者:杨贤金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9/10/content_28838.htm

 

7支团队异地创业10天,辛苦盈余近万元回馈公益

华理暑期实战赛上“最美一课”

 

时报记者 桑翔

 

      盛夏七月,当大部分学生吹着空调、刷着微信享受暑假的安逸时,华东理工大学的三十多名学子来到太湖之滨无锡,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暑期创业实战赛。
  在10天时间内,他们为节约开支每日以馒头充饥,或顶着烈日在无锡街头漫步几公里,或一次次无奈地“接受”各种拒绝……最终7支队伍共盈余8962.9元,除30%用于团队公益回馈外,剩余70%全部捐助给甘肃定西。
  教社区小朋友“DIY”手艺、将募集的书籍捐给大山的孩子,帮助公交公司美化车厢……这场于7月8日至17日举行的暑期实战赛,让参赛学子在体会到创业艰辛的同时,也感受着成功的喜悦和公益的快乐,教会了大学生“最美一课”。

   在挫折与坚持的不易中,体验创业辛苦

  从最初的“加油果蔬”项目“流产”,到最后的国学文化推广一帆风顺,“非常靠谱”团队经历一波三折:为了实现营利,他们还在空闲时间售卖自制的古风物件、发放传单,尝尽酸甜苦辣。
  这些学生之前兼职经历大多止于家教,从没体验过发传单之类相对简单的劳动。“当看着迎面走来的人们无视你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心酸,毛毛细雨又为这增添一份狼狈。”第一次发传单的许多说。
  “点亮公共交通,装扮智慧城市”,“金银铜铁团队”的这一项目在第6天得到了实践,他们在公交车上装扮福利院儿童的画作、无锡发展历程照片、无锡老人手工制品、爱心药品袋、小盆栽以及留言板……但是,“零赞助”使得这一项目变成了彻底的纯公益活动。
  如何维持生存,成了团队的难题。“最后几天,一心一意只想做好公益的我们,不得不靠卖盆栽赚钱来维持生活,”胡豆豆说,她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辛,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天,交通基本靠走,我走遍了附近方圆4公里,知道了附近有哪些社区,了解哪里有卖便宜的馒头,通晓哪个位置人流较大。虽然艰苦,但是也让我们改变了许多,饭菜不敢再剩,米饭不敢再浪费,‘的士’不敢乱打。”
  从刚开始的失败,到后期的营利……这些“90后”的学子们一路走来,尝尽酸甜苦辣;也体验到实际创业的艰辛。

   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中,领会成功窍门

  7个经过筛选的团队,方案的选择是一再论证,但真到实施时才发现“想的还是简单了”:很多很好的方案,最终困于现实条件,只能“流产”……
  “非常靠谱”团队的“加油果蔬”理念非常好,一开始就引发媒体的关注,但到实践时才发现,之前联系的两家大棚蔬菜基地并不具备条件,他们不得不在第二天改用新方案——“国学”项目,发挥团队能书会写的优势,总算在最后几天实现了营利。
  与“非常靠谱”团队所不同的是,来自商学院的4个大男生组建的“逐梦者”团队,把之前实践过的“剪纸手艺”项目照搬过来,他们在学校时曾花2个月时间专门学习这门手艺,并成功在上海试验过。所以,“逐梦者”团队第一天联系无锡的社区时,就受到社区假期学校的欢迎,当地小朋友也在大哥哥的指导下学得“一个欢”。
  “小朋友一堂课下来就学会了‘蝴蝶、蜻蜓、金鱼’等精美的剪纸,陪来的爷爷奶奶都忍不住‘扎劲’地跟着学起来。”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侯宇说,到最后几天许多社区都主动邀请他们前往。“逐梦者”团队10天共营利2000元,毫无悬念占据营利榜第一名,还引起无锡当地媒体的追踪采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这次实战赛,对创业兴趣浓厚的大学生们,对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创业计划,都有了各自的答案。诚如“逐梦者”团队队长母正杰所体会的那样,“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成功还是要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有些项目虽然前景很好但如果自己无力驾驭,还是要学会放弃。”

   在公益与商业博弈间,学会价值取舍

  与往年的创业实战赛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比赛增加了“公益”元素,这给本来就困难的异地创业,增添了更大的挑战性。
  “Dream Maker”团队的“村长实验室”项目,通过教孩子做一些有趣、浅显的实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小朋友被“大象牙膏”等一个个有趣的实验完全吸引了。
  但这个项目前期需要采购大量实验器材和试剂,过程中又没有直接产品售卖,只能依靠项目赞助,直到第8天他们才取得首次营利。在此之前,活动做得越多,亏得越多。
  面对公益与商业的博弈,“Dream Maker”团队最终选择了坚守公益。“小朋友们眼中的好奇、对科学的热爱,都使队员们感动,所以即使前期没有营利,我们也愿意把公益进行到底。”队长刘育辰说,小朋友的一句“为什么”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来自机动学院的“Smile Go”团队,同样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他们的“解救箱底的旧书”项目旨在从居民处回收旧书,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这一项目进展初期并不顺利,经过他们几番努力,才取得了第8天在香榭小区举办大型图书捐赠活动的机会。此时,距比赛结束仅有2天,是继续这一公益活动,还是想办法寻找新的营利点……
  在“两难之间”,学生选择了全身心地投入“募集旧书”活动,“哪怕没营利,比赛垫底,至少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利用这些书为大别山的孩子们捐建一个图书馆。”庆幸的是,这份执着也打动了社区和公益协会的工作人员,为“Smile Go”团队提供了900元的赞助,加上他们自身后期的努力,总共营利1500多元,跃居营利榜第二名。
  公益与商业,在这两者看似矛盾的选择中,创业学子们该如何取得平衡和取舍,这也是对未来商业操守和道德的提前考量。

   在吃苦与感动的起伏中,感悟成长成熟

  人人都说: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在无锡创业的这段日子里,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真善美”,留下许多美丽的回忆。
  “火刺”团队的程悦和“豆豆蛙”餐饮的张经理成了好姐妹。在经历前3天的被拒绝后,负责找赞助的程悦遇到了两拨好心人,崇安寺美食街的老板免费借给他们场地和电,“豆豆蛙”善良的张经理答应赞助他们团队的伙食。
  “我们从刚开始,一天只吃一个馒头,变成了不错的工作餐,一下子解决了最大的生存问题。”程悦,这个平日坚强的“女汉子”一边说着,一边忍不住抽泣起来,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关爱,深深打动了这颗年轻的心灵。
  无独有偶,来自商学院的“氧化钙团队”也被挫折后好心人的帮助感动着。他们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项目,活动首日就遇到前期联系好的机构变卦,接连几天找赞助也都失败……这让团队成员一度有点沮丧。
  好在没多久,有一家社区对他们的项目作出了反馈。之后,“过期药品处理与回收”讲座在该社区成功举办,团队还获得一家药店的千元赞助。成员吕文凯感动地说:“无锡还是热情的好心人多,我会把这份正能量带回去,碰到别人有难处时也会尽力帮一把。”
  另一位学生则在事后的创业体会中写道:“其实,社会本就艰苦,只是我们不曾那么近距离地去接触,每天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懂得节俭,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大学生们在诸多的第一次后,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也在成长成熟。“这段创业的经历在队员们心中埋下的那些种子,会在未来某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侯宇说。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0-09-10 第08版| 作者:桑翔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9/10/content_28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