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到上海扎根在农田14年 江苏小伙乐做科技“新农民”

01.09.2015  22:13
 

  

  据《青年报》报道,在大拨进入上海务工的青年里,顾大国是独特的。2001年,他到上海,未在喧嚣亮丽的城区久待,便步入了满是泥泞地的奉贤远郊。他不向往器械林立的工厂,不追求外表光鲜的工作,一心一意扎根在农田里14年。今年33岁的顾大国,在星辉农场236亩的广阔天地里,用青春和科技建设着新时代的健康蔬菜园。

   19岁·奉贤农场每天边听都市节目边数虫子

  “我是最后一届毕业包分配的学生。”19岁从江苏省盐城农业学校毕业后,大国却放弃已妥帖安排好的工作“想出来闯闯”。听闻上海有专业对口的岗位,大国背上行囊离开苏北老家,至上海奉贤的燎原农场农业公司(星辉蔬菜有限公司前身)应聘。踏实肯干的他一下被“相中”,录取到农场工作。

  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6点,大国和同伴一天都跟着劳作的农工,做“记账”和数虫子的工作。每天早上,他要到地里选东南西北中五个点,划出一个平方米,之后耐下性子来细细数虫子。“虫子数量过了基数,我们才会打药。数完得5个钟头。

  “2001年,这里啥都没有。”大国记得,他们住在用泥巴和砖块糊的房子里,晚8点以后农场就看不到人了。想读份报纸,他不得不花4块钱路费,乘来回两个小时的公交至南桥购买。住宿条件差,信息闭塞,当时年轻的大国也承认“农田里的活比较枯燥无味”。每天数完虫子,做完农活,回到农场却没有电视供员工放松娱乐,只有收音机和书陪他“过日子”。“每天我就一边听周瑾的都市晨曲节目,一边数虫子。”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有《平凡的世界》一书。“从主人公身上看到我的影子。他能在煤矿里坚持,那我也能在农田坚持!

  农场工资并不高,干的活却不少。时间久了,同届进农场工作的“小伙伴”一个个离职,只剩大国一人还坚持在农场工作。“在这能学到点东西,那我就干下去。队长种葱最好,那我要学下来。”大国还说,平时田里记账时,可以得空坐在地头读读书。“如果像他们一样到工厂上班,就没法看书了。”提到同事离职原因时,还向青年报记者开玩笑说:“年轻人会担心找不到对象嘛。我们靠海边,天天吹海风,一年下来脸就变样了。”然而靠着学技术的决心与想法,大国不怕黑不怕苦,在农场扎根钻研,逐渐成为了园艺场的“一把手”。

   22岁·黑龙江农场外援5年,教东北人种植西兰花

  2004年,公司响应上海市政府提出“服务东北”的号召,决定派员工至黑龙江二龙山农场支援建设。然而离家远、条件差,公司没人愿意去。顾大国听后,抱着“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心态,只身至两千公里外的黑龙江农场工作。

  “东北地肥沃,所以很多种菜的农户都是粗放型。”顾大国与农户聊天后决定:要把上海的农业技术和精耕细作的观念带给他们。“种下去一定要种好,收也要收到。

  顾大国在黑龙江进行的第一个项目,便放在了种植加工西兰花上。这在当地可是件新鲜事。怎么种?怎样种好?成为了整个团队待解决的问题。一切从零开始的大国研究书籍,实地统计。每天6点不到起床,12点左右睡去,没有周末,从不休息。农场里的人渐渐认准了这位上海来的带头人,事无巨细都找他听听意见。

  白天,他负责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落实与农场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晚上,他负责安全巡视,思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这样“白加黑”的生活,他埋头一干就是五年。“每年天冷休耕时我才会回来休假。”2006年,顾大国在老家休假时结了婚,不久后为工作,又回到了东北的农场。

  东北的这片西兰花地在他悉心照料下,从最初的300亩,增加到了1600亩。他在东北的五年里,加工出口的西兰花一直都是获得100%的合格。“这是我的责任!”顾大国在职一天,就要保证一天入口的食物健康无公害。在种植西兰花的同时,他还和上海农科院的专家们一道,在当地试种成功三个品种的樱桃番茄,为当地拓宽了种植渠道。

   26岁·调回上海不断进修,研发新蔬菜品种

  2008年,他告别了东北的黑土地,调任回上海工作。回到熟悉土地上的他仿佛吸足了养分,未休息便立即投入到无土栽培蔬菜的工程当中。

  “一开始觉得难,不懂。”大国坦言,第一次接触英国NFC液态浅水栽培,只得不停请教。农科院专家的电话都熟悉得可以背出来。营养液多少,打多少次,怎么配方,遇到问题便请教专家。一年后,公司成功实现了无土栽培运作。

  学习和思考是大国自始至终所坚持的。发现上海效区河道有水污染,因而与东北种植差距明显。“那我储存雨水!搞雨水灌溉!”仔细研究后,他在农场挖了两个10亩鱼塘积蓄雨水。需要灌溉时,地里便可自动喷出雨水。多余的水则通过管道再循环入鱼塘。

  实践中,他发现要跟上先进农业的脚步,就得用知识武装起自己。2009-2011年,顾大国至南京农业大学读专科,又在2013年申读南农大本科学位。周末专程跑到南京读书的大国不放弃和专家教授交流的机会。“教授也会诧异,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多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科院园艺所、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们通力合作,实施了鲜食型大豆、水果甜玉米、樱桃番茄、大红番茄等新蔬菜品种试验和生产任务。“我们提供地,帮忙统计数据,学校则用专业的知识指导我们生产。”暑假里,上海农林学校的青年老师会专程向他学习技术。“有在农场切身的例子,讲课就会生动。

   [未来]

  让更多人吃到安全绿色的蔬菜

  近几年来,农场在向着机械化和工厂化的方向转变。“过去搞农场很容易,人海战术,现在缺乏劳动力。但对蔬菜市场需求依然大。有人用化肥、农药提高效率,但人们却越吃越不健康。他坦言,今后的蔬菜园林里可能会出现“一个人开新型拖拉机,在菜园里转一圈,像过流水线一样,就把绿叶菜都采摘整理好。工厂化就是靠机器播种,机器协助生产”。大国介绍,这两年企业在研制丫苗菜。胡萝卜芽等十几个品种,健康且无化肥污染。“我们只做绿色健康的,不用洗就可以吃的蔬菜。”顾大国刚加入农场工作时,便意识到他的手中掌握着无数人的食品安全。“农药要少打,化肥使用要合理。”顾大国相信,绿色健康的蔬菜会有一天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地接受,也希望能与更多年轻人一道,扎根在新农业下,做快乐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