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整版]东京审判,我们要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图]

19.08.2016  02:35

今年是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和《东京审判亲历记》 将在上海书展上首发,这是东京审判出版工程的两项最新成果。        

为还原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开庭时间最长、参与国家最多的审判的历史真相,上海各界一直在努力着。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经典工程之一,东京审判出版工程目前已出版史料文献系列、研究丛书系列、译著丛书系列等三大系列200余卷图书。为了让这段历史走向更广大的人群,使之立体化呈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今年上线了“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并策划了一批东京审判系列大众图书。而据可靠消息,上海已在筹建东京审判纪念馆,相关的纪录片也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中。        

重申东京审判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十分必要  

1946年5月3日,美、中、英、苏等11国在日本东京开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发动二战的元凶之一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集团。这场历时两年半的审判共开庭817次,受理证据4336份,庭审记录文字达1000万字,仅判决书就宣读了7天之久。这便是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开庭时间最长、参与国家最多的一场审判。正是在这个法庭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次被公之于世。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种种原因,东京审判被国内、国际社会“遗忘”。日本某些政治势力和学者更是对东京审判提出各类质疑,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直到今天,日本靖国神社的显要位置上,依然矗立着拉达比诺德·帕尔的雕像。帕尔是东京审判的印度法官,他曾写了数十万字异议书,主张日本甲级战犯全员无罪。这份异议书也成为一些日本右翼人士为战争辩护的工具。        

这种危险的倾向值得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重视和认真对待,重申东京审判的公正性与合法性十分必要。中国是二战东亚战场最大的受害国,在东京审判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坚持,更要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业界专家大声疾呼。2011年5月3日,东京审判开庭65周年纪念日,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家专门从事东京审判研究和整理、翻译东京审判有关文献及论著的学术机构,汇聚了目前国内东京审判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学者力量。而依托中心的优质专家资源,东京审判出版工程着手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对东京审判最核心的文献———庭审记录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        

但是,这谈何容易。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相关文献太少。日本和英美分别于上世纪60、80年代影印出版了日语和英语的庭审记录,但这些出版物不仅早已脱销,而且存在种种缺陷。为此,中心主任程兆奇及中心名誉主任、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等专家多次前往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与文博场馆进行史料的调查和研读。期间,国家图书馆也提供了重要帮助,从海外收集来相关史料的缩微胶片。        

庭审记录是收集齐了,但仅仅将它们影印出版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它作为工具书,如何被方便地使用。于是,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还制作了索引和附录,包括全篇人名索引、证据索引、出庭人物索引、重要事件索引和附录。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最为详尽的索引类工具书,由程兆奇负责编纂,工作繁复不易,他和同事们发现,原始资料存在各类疏漏,超过了他们的预想。尤其在姓名和职衔上,同名异译、一人多名等错误相当普遍。程兆奇讲了他印象很深的例子:一位抗日将领“秦德纯”,最后统计发现他名字的不同英文拼法,竟然有13种———读者哪搞得清是同一人啊。而最基本的庭审次数问题上,以往绝大多数记述都说是818次,可程兆奇他们数了一遍又一遍,都是817次。后来才搞清楚,应该是将英文版庭审记录中的1946年4月29日“提交起诉书”,当成了“第一次”,但4月 29日实际上并没有开庭,因此当是817次审判。        

整理、出版基础文献史料,让历史显现原貌    

经过近3年辛勤耕耘,2013年8月,80卷英文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 及3卷索引附录卷 (中文版) 在上海书展首发。它的问世,弥补了国内尚无一套完整可供研究的庭审记录的空白,为研究东京审判原始内容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记录,标志着中国在东京审判研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这套“大部头”获得了第十三届上海图书奖特等奖以及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书籍首发及相关研讨会在国内外引发轰动。在这套丛书的巴黎首发式上,巴黎四大索邦大学历史系主任雅克·奥利弗·布动说,这些丛书的出版也给法国社会一个契机,重新审视历史。        

这只是个开始。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东京审判开庭以来的3万余页庭审证据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完整出版。2015年5月,50卷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 (日文版) 及3卷 《索引、附录》 (中文版) 面世。这是对日军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日本右翼否认侵华暴行的有力驳斥。        

而为了打破语言壁垒,让更多国内研究者和读者便利地阅读、查考基础文献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新推出了12卷的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首次将东京审判法庭审判记录中有关中国的部分以中文形式悉数呈现。据研究梳理,从1946年7月1日检方立证阶段审理“对满洲的军事统治”始至1948年4月16日“原告方反对诉答”止,东京审判涉及中国部分的审理共计120天,留下的记录约10400页,译成中文约300万字。这是中文世界东京审判史料一次里程碑式的出版,书中大量翔实、丰富的史料为国人了解、研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侵华战争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比如 《南京暴行检辩两方举证》一卷中,详细呈现金陵大学医院外科医生威尔逊、曾在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工作的许传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德义、日本负责情报事务的伊藤述史等十数人的法庭证言及交叉询问回答。法庭上摘要宣读的书面证据更是涵盖证人证词、档案资料、调查报告、秘密电报、外交函电等。南京大屠杀受害者陆沈氏、吴经才、朱勇翁、张继祥等血泪证言证实了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惨绝人寰。同时收录的还有外国人士关于南京暴行的证据,他们中,不仅有当时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英国、丹麦的居民、教授、医生、牧师和外交官员,也有和日本同盟的德国纳粹党人和外交官员,这些证据充分证明了东京审判的国际性和公正性。又如《侵占东北检方举证》 一卷,详细再现了日本在经济领域侵略中国的情况。时任上海浦东电气公司董事长和经理童受民以及华北钢铁公司筹备委员会执行会长、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大受等作为检方证人的证词,充分证实了日本大肆掠夺华北、华中占领区的矿藏资源和电力设施,特别是通过“计划”和“统治”中国东北矿藏、农业、工业与铁路系统,实现其把东北当成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地”与“人口拓展地”,以“加速增强和充实”日本国力,“推进战争”的企图。        

多维度呈现,使真相为更广大的人群了解  

至此,东京审判基础文献史料已基本出版完备。而如何使这段历史走向更广大的人群,使之立体化呈现,成为出版工程需要直面的重要命题。今年上线的“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是全球首个可进行庭审记录全文检索的东京审判文献资源数据库,一期内容资源约6000万字,其中英文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 近5万页,约5000万字;日文版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 有3万余页;庭审现场、人物等照片约700幅;视频资料50分钟。数据库首页设有人物、年表、庭审记录、证据、研究资料、影像资料等子栏目,不仅可实现PDF (图片) 浏览,也可实现XML (文本) 浏览。以庭审记录为例,该数据库不仅仅把庭审记录的纸质版扫描到库里,还对每一页的记录进行了文本数字化处理,使用者可方便地使用搜索、复制和添加批注等操作,为人们了解东京审判提供更多方便。        

东京审判的研究,不能仅仅限于学术,还应让更多普通读者感兴趣,尤其是青年一代。为此,出版工程策划了一批东京审判系列大众图书,如《东京审判亲历记》 《没有硝烟的战争———东京审判故事集》 《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 等。即将在上海书展上首发的 《东京审判亲历记》收录了亲历东京审判全过程的唯一中国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期间所作的日记和审判结束之后就东京审判进行回顾反思的重要著述。其中,“日记部分”生动展现了梅法官自抵达东京到法庭开庭后数日的所感、所思,为后人还原了很多历史细节。        

比如,他发现当时日本对外哭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今天我觉着奇怪的是日本男女的体格依然很强健,尤其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是矮矮壮壮的而且红光满面。这与外国报纸所载,日人生活如何困苦,粮食如何不足,每日配粮如何微少,领款限制如何严格,似乎有点不尽相符。假使那样的话,何以日人吃得会这样壮健,而且穿得也不坏,至少比我国一般人吃得穿得好……这是我脑筋里的疑团,我得研究。我想其中必有什么毛病。他们或许又在作伪宣传吧!”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关于东京审判,梅汝璈曾发出如是感慨。学者指出,时至今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场审判的真相,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链接    

还原真相,他们曾这样做:

电影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首次以光影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2006年9月上映,由高群书执导,刘松仁、曾江、英达、朱孝天等主演。这是东京审判第一次以光影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影片以审判战犯为中心,证实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从而构成对当下日本右翼分子的批驳。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大事件、小细节的艺术手法,反省历史的态度也令人称道———它不是以狭隘的民族情感去增加彼此间的仇恨,而是以健康的心态去激发对民族自尊的热爱,表达对和平的追求。稍显遗憾的是,由于史料不足,片中情节与史实不符之处不少,比如日本右翼分子暗杀中国法官梅汝璈等,比如南京大屠杀明明档案记录的8名证人有名有姓,电影却虚构了一个小和尚证人。当然,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它无疑让这段尘封的历史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图书 《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  

打捞东京审判失落的历史        

2010年3月出版,由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之子向隆万编著。这是东京审判出版工程面世的第一本图书,向哲濬部分法庭申述和辩论的英文原文及中文译文首次在国内发表。这些由向隆万从海外收集而来的资料,使许多此前不为人熟知的历史真相被一页页揭开:从1946年5月14日,向哲濬代表中国的开场讲话,到1948年4月16日他代表国际检察处宣读对战犯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的最终诉词,期间涉及日本战犯暗中策划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伪“满洲国”及汪精卫等傀儡政权的建立、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以及南京大屠杀等许多罪行。        

纪录片 《东京审判》:

一手影像资料还原东京审判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中心制作,共2集,2015年9月首播。该纪录片寻访了东京审判当事人和研究学者,并搜集了大量文字、影视资料,还原了这场漫长的审判。        

为了取得第一手档案资料,节目组远赴美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等多地采集大量东京审判的档案资料。在美国档案馆的700多卷“东京审判”录音资料中精心挑选了100卷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开,比如民族企业家童受民出庭作证、“末代皇帝”溥仪出庭作证、中国检察官向哲濬有声画面等等。该纪录片还呈现了这场审判中部分至今仍存在争议的内容,例如,日本的细菌战为何未被审判?天皇又为何没有坐上审判席?为什么印度法官帕尔会写出主张日本战犯全员无罪的异议书?该片同时讲述了那些为审判付出努力值得被记住的中国人,如梅汝璈、向哲濬、童受民等。        

来源:文汇报 2016.08.17 十二版      

原文: 东京审判,我们要发出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