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愿你们做最好的自己——统计与管理暑期“三下乡”四川凉山支教

11.08.2015  18:36

7月19日至8月2日,由乔经纬、张天扬、睢金震、郑琳琳、何昕璐、李筱璐、刘朝阳和王占旭8位同学,组成的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支教队,在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烂坝小学开启了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本次支教活动由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发起资助,队员们历经三个月的努力,在三轮挑战赛中胜出,获得灵青计划支持。此外,队员们还通过上海市点赞基金公益项目、腾讯智慧书包公益项目等多方资助,共筹的善款一万余元。在上海财经大学校团委与统计与管理学院的支持下,支教队在临行前,为凉山烂坝小学捐赠了书包、小牛顿科学馆系列书籍、新华字典、文学书籍、彩笔、画纸、教学工具、地球仪、运动器材以及由学校提供的运动鞋等物品。

7月19日下午,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旅程,八位支教队员先后乘坐火车、汽车,顶着酷暑,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这里,见到了烂坝小学的校长并了解了当地教育的现状。烂坝小学是这个贫困的山村中仅有的一所私立小学,共四个年级,学生人数二百人左右。学校地处崇山峻岭中,从学校下山到月华乡也要四十分钟车程。全校只有五间土房搭建的教室,没有电源和电灯,教学条件和资源极其恶劣;没有宽带和联通信号,交通和信息非常落后。队员们到达烂坝小学后,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打地铺。虽然气候和住宿条件比较艰苦,但队员们深深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与热情,以及孩子们对于支教老师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望。随后队员们对当地的语言情况做了详细调查,认真研究了上课的课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课程的最优规划。

经过一个晚上的短暂休整,第二天一早支教团就正式进入了教学环节。队员们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了互动,彼此认识了解;然后组成课后分享小组,即每位队员专门负责若干个孩子,跟踪他们的学习进度,针对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分享学子自身故事等,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学习和拼搏的热情。支教队伍的课程教学主要分为数学、语文阅读、自然科学、音乐、美术手工、体育锻炼和励志拓展。为了避免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队员们在数学教学中秉承趣味数学原则,通过找规律、数字游戏、计算比赛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探究热情,感受数学的奇妙乐趣。语文阅读教学则带领孩子们阅读支教队捐赠的《小鹿斑比》和《雪地寻踪》等书籍,通过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强调爱与生命,让孩子们对生活和生命有新的认识和感悟;同时,张天扬和李筱璐同学还通过故事分享、朗读、感想交流等多种方式,在语言上和表达上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训练。自然科学的教学包含了地理、生活常识,乔经纬同学带领小朋友们做了很多实验,意在让他们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在音乐课上,刘朝阳同学通过吉他弹奏,教会小朋友们《送别》、《兰花草》、《倔强》等歌曲,让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手工课上,郑琳琳同学通过树叶粘贴画的教学,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利用现有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一幅幅可爱动人的作品。

在整个支教环节中,队员们的目的不是教会孩子们多少书本知识,而是旨在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对外物的认识和感知,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走进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方式,激励他们做一个努力的人。李筱璐同学曾在黑板上送给孩子们一句话:“愿你们做最好的自己!”支教队员希望孩子们不管身处的条件多么艰苦和恶劣,也要努力认真学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教学的同时,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与小朋友们促膝交谈,尽力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情况,并事后记录汇总。此外,为便于今后对所有学生的成长进行跟踪,也为便于今后支教及帮扶工作的开展,支教队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还设计了问卷调查,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情况、社会教育情况、生活观、理想观等方面作了了解。

支教期间,队员们将部分情况特别困难的学生情况,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传递给了外界,在短短几日就收到了爱心人士的反响。有几位社会爱心人士在仔细了解了学生情况后对个别学生已经开始了学费资助,最低平均每人三百元。同时,由于学校修建食堂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支教队又从外界筹得善款数千元用于食堂的建设。

在支教实践中,队员们不断的改进不足,根据学生的需求,选取更加实用、有意义的课程。在最后两天,支教队伍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大学介绍课、演讲与口才训练课和励志教育课。通过这些课程的简短学习,让孩子们对学习生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在语言表达和理想追逐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启发。

队员们知道,短短的半个月并不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改变,孩子们的教育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后续关注及社会帮助。临行前,他们为孩子们留下了联系方式和书信等;孩子们也用送花、作画、写信等最纯真方式,表达他们对支教队员们的喜爱和尊敬方式。在写给队员的书信上,孩子们纷纷表达出对队员们的依恋和不舍,也有学生立下自己的志向,保证要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立志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为期半个月的支教中,支教队员不畏大山里艰苦的条件,将自己的爱心和期待传递给了大山的孩子们。虽然队员因不适应高原气候陆续感冒,但是并没有影响大家对支教的热情、对孩子们的热爱。这次实践不仅让支教队员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更加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队员们一方面对孩子们的将来表示堪忧,一方面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努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他们知道短期的支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爱我们的彝族孩子们。

  (供稿:郑琳琳(学) 供图:郑琳琳(学)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