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彩虹童画”,画出山区儿童的生活与梦想 支教者陈敏媛:“乡村孩子的精神成长更值得关注”

06.05.2016  11:07

小福的画

我画的有闹钟、房子,闹钟从房子里出来晒太阳,这个小人的名字叫小猪,我还画了一朵蓝色的花,箱子里面装了文具,是给澳洲的小朋友寄去的。中间是一所大房子,因为没人住所以变成了箱子,里面有个魔术棒开不了。这个房子我进去看过,只有一个小板凳,还有一根橡皮泥做的魔法棒。

彩色天堂》作者:高娟(一年级)

我画了玫瑰花和荷花,后面还有一只彩色的蝴蝶,还有一棵绿色加蓝色的花,我看到过这些花;天空是红色的,我虽然没有看到过红色的天空,但是我相信我一定会看到的;彩色的花要飘到天上很好看,我想象天堂就是这样的;老人们会去天堂,我奶奶应该就在那里,我会想她,虽然她去了天堂之后就没有跟我说过话,但是我觉得她在天堂一定很开心。


人民网上海 5 4 日电 (记者姜泓冰) 他们生活在海拔3000多米的贫困山区,但他们心里一样有着明亮的色彩、丰富的想象——101幅来自甘肃定西山区101名小学生的作品,5月3日开始出现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这个由研究生支教团策划的“彩虹童画”展览,让我们在物质生活之外,更多关注到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13年起连续组建三届,向甘肃省定西市的贫困县、乡输送了18名支教志愿者。他们努力帮助当地学生改善物质生活、提升受教育水平,通过他们的联络沟通,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会和当地开展了“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的一对一资助”活动,为孩子们资助生活和学习费用,筹集过冬的衣物和书籍文具。随着支教活动展开,志愿者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支教?一年的支教能给山区孩子带来什么?

第三届支教团团长陈敏媛的回答是:“关注、相信和陪伴”,“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群体不该是弱势、可怜、缺乏资源的形象,事实上他们承担了很多,自身也积蓄了很多能量,这些能量能够支持他们去面对未来的困难。

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陈敏媛一直热心志愿服务,曾获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2014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等。她支教的学校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高峰乡明德中心小学。之前从未真正走进过农村的她,现在每天自己劈柴、生火、做饭,更加独立、坚强,不仅贡献力量,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近一年支教经历,让陈敏媛有了这样的感悟:“有些地区依靠捐钱捐物是没有用的,甚至只会让山区孩子学会比‘穷’比‘惨’。比起物质生活的匮乏,孩子们精神方面的成长更值得关注。

陈敏媛带教三年级,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提出和每个同学合影,只有一个叫小福的男生拒绝了,理由是:“我笨,长得丑。”陈敏媛了解到,因为天生的读写障碍,小福无法跟上班级学习进度:不会读写拼音、无法完整地写字,从不做作业,考试也看不懂试题,一直内向、自卑,受到同学的轻视和嘲笑。在帮助这个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小福对绘画具有别样的创造力,于是,在别的孩子写日记的时候,陈敏媛要求小福用绘画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再通过问答,了解他的绘画内容、情绪状态、内心想法等等。几个月下来,小福上课开始积极回答问题,还主动写起了作业。

受到小福案例的启发,陈敏媛开始更多把绘画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中,她在课余时间完成了对全校101名学生画作的访谈,并在华东理工大学的青志协、“跬步+”青年发声平台以及“微笑益GO”等公益社团的帮助下,将这些作品在华东理工大学展出。“我希望用画为大家讲述山区儿童的生活与梦想,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能量被更多人看到。

支教团还把本次画展所有的作品制作成了1010张明信片,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10张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都会有孩子亲笔书写的祝福。这些明信片将会在画展现场进行义卖,收入用于支持当地的教育。他们还募集了2000多本儿童绘本和一万多元的资金,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阅读和艺术的空间——彩虹绘本屋,让孩子们能够在里面自由地阅读、绘画、创作。

101幅“彩虹童画”,色彩缤纷,描述着孩子们的生活,表达着孩子们的美好梦想,也展现着一些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非凡的绘画天赋,让人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的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原文来源: 人民网   |  发表时间:2016-05-04   |  作者:姜泓冰
    原文链接: http://sh.people.com.cn/n2/2016/0504/c176739-2827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