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中女儿谈“择偶标准”

10.07.2015  16:36

  一大早,一个同学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图,那是她儿子收到的幼儿园毕业礼物,上面用蓝色的线条勾画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两人肩并肩,笑颜如花。这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儿童简笔画,可就因为作画者是跟他儿子最要好的一个小女孩,这当妈的就开始了神经质:“我本来以为人人都有,结果只有我儿子收到这个,你们说有那个意思吗?

  此话一出,立刻吸引来一群无聊老妈子们的热烈响应——

  “新郎新娘的意思呗,呵呵!

  “而且女孩这动作明显是幸福的感觉,哈哈!

  八卦完毕,妈妈们渐渐切入正题,讨论起“早恋”这个话题。

  A说,儿子班里男女生配上了5对,而且有一个女生有无数男孩子表露要和她结婚,结果另一个男生站出来说:“你们都没机会了,她将来是要和我一起出国的!

  B说,她曾经在女儿书包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C说,她女儿大度地把喜欢的男生让给了好朋友,理由是:“没准我长大了就不喜欢他了。”D说,她儿子喜欢上了班里的大众情人,还给女孩妈妈打电话,对方说:“我在出差,没法让你们俩聊天。”害得小伙子很沮丧。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妈妈们得出了一致的观点:早熟的娃,着急的妈!

  我家妞儿念初中了,童年玩伴几乎清一色男孩,为此,她爸曾担心她会不会变成假小子。事实证明老爸多虑了,妞儿现在闺蜜成群。不过,当爹的还是不放心,经常跟妞儿探讨“最受男孩欢迎的女孩的性格特点”,举例说明“男孩无法忍受的女友的N种行为”,并亲自传授“如何正确评估有潜质男生”的方法技巧。唉,这掏心掏肺的架势,绝对是把女儿当作了上辈子的小情人!

  相比老爸的如临大敌,我这当妈的要淡定得多。淡定归淡定,老妈的耳朵永远竖得像天线,眼睛总是瞪得像铜铃,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的可疑迹象。

  记得有一天,妞儿很晚才放学回来,跑到厨房一边看我做菜,一边跟我聊天。她说,中午和几个同学在教室里出黑板报,打听到很多班里的八卦:班里两个成绩挺好的男生女生是一对;班里一个很活泼的女生公开承认喜欢一个高年级的男生……虽然我之前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些小孩子的早熟程度惊吓到了。

  见她兴致勃勃,我不失时机地试探了一句:“那你有没有喜欢的男生啊?”妞儿不假思索地回答:“都太幼稚了!”我又问:“那有没有男生喜欢你啊?”“他们敢!”这回答,霸气十足!

  我没有接着追问,手里不停地翻炒着菜。停顿了一下,妞儿貌似不经意地说:“据××说……有人跟另一个男生说,他喜欢我……

  哦,来啦来啦!我内心澎湃、表面平静地问:“哦,那你觉得他为什么喜欢你啊?

  她无意识地拨弄着手里的勺子,假装淡定地耸耸肩:“谁知道……反正他们都觉得我很‘逗比’。

  “那你觉得那个男生如何?

  “矮!”妞儿帅气地甩出一个字。呃……我无语!其实,我见过那个男孩子,长得挺好,个子挺高的,家长会上老师经常表扬他有礼貌呢。记得妞儿小时候,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打探她对身边男生的评价,诱导她说出自己的“择偶标准”,并从中抽取出了若干个关键词,如“聪明”、“幽默”、“个子高”、“长得帅”、“有想法”等。然后,我跟她爸就时不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删除一些不适宜的特征,有意识地强化某些词。例如,老爸以自身为例,让她明白“男人不一定要长得好看”这个重要的道理。

  在我看来,青春期的爱情就像花儿一样美好,它让少男少女学会如何爱他人、爱自己,但前提是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成人没必要妖魔化孩子们的美好情感。当然,父母全面及时地掌握孩子情况还是必要的,孩子有困惑就及时答疑,适时地纠正某些不当观念。所以,与其回避,不如直面!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