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户馆方“不愿坐下谈” 丰子恺旧居或长期难开

22.10.2014  10:41

  丰子恺旧居开放的问题如今似乎成了一盘难解的棋局。昨日黄浦区文化局和居委会仍在对此问题进行调解,不过按照居委会的说法——双方现在不愿坐下来谈。而丰氏后人昨天也向记者表示:“已做好长期不开的准备。

  令人意外的是,昨天记者在旧居看到游客不减,很多都是看到了闭门谢客的报道后上门来碰碰运气的。

   游客:“还想碰碰运气

  昨天下午,申城的天空灰蒙蒙的,空气质量也不太好,不过在陕西南路的“长乐邨”,慕名而来想参观丰子恺旧居的游客络绎不绝。从下午2点到2点半的半小时里,先后有七八名游客来到故居大楼门前张望,人数甚至超过了前天,不过大部分人看到写着“谢绝参观”的标识牌后就知难而退了。

  据保安介绍,这两天仍有几十名游客来这里,有些确实是不知已闭门的消息。“上午有名游客是从北京乘高铁来上海的,在市区办完事后专门过来参观,可到了才知已进不去了。”不过,记者询问的几名游客大多已知道旧居闭门的消息。“我们是在微信上看到的,虽然知道已经关门了,但还是想来看看。”一对情侣进入小区大门后就在小花园前忙着拍照,“房子本身也挺好看的,想多拍两张照片”。

  还有位父亲带着儿子来看旧居。“我早上已经看到报纸上说旧居暂时不开放了,不过还是想来碰碰运气。”这对父子没法进入故居,最后也只好离开。

   旧居底楼老阿婆:“给多少钱也肯定不卖

  关于旧居是否开放的争论发生后,“发声音”的多为丰家的后人,而“长乐邨”底楼居民的声音则较少。前天上午,旧居的一名底楼居民在与电视台记者进行了“不露面对话”后,无论是游客还是媒体敲门,底楼现住的两户居民基本都没有再开过门。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旧居注意到,尽管大门紧闭,但旧居花园里晾晒着七件衣物,半掩的窗户内隐约飘来越剧的曲调。

  几经努力,一位戴着眼镜的阿婆来到窗前与记者“隔窗对话”。这位周阿婆今年已年近八旬,按她自述是1968年搬进来的,在此已住了46年。“我和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认识,关系还不错,大家碰到都客客气气的。

  周阿婆住在底层靠前大约30平方米的房间里,打开房门,能看到她穿着整洁干净的蓝色上衣,头发梳得很整齐。周阿婆说:“其实来参观的人大部分还是比较文明的,不过有时一下同时进来几十个人的时候,上上下下确实吃不消;也有人是带小孩进来,小孩跳上跳下,很吵的。

  随后记者走进旧居大门注意到,通往二楼的楼梯已铺上了灰色的地毯,不过看上去已很脏。客堂间里也晾着几件衣服。“以前我们晾在外面的衣服被偷过,一度只能晾晒在房间里。

  与之前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易先生的诉求不同,周阿婆只希望能一直住在这里,不想搬走。“几个月前他们(丰家后人)来找过我,想买我的房子,我就说给多少钱都不卖。我都一把年纪了,老年人不能随便搬家的。

   黄浦区文化局:“希望双方能互相谦让

  另一边,丰子恺外孙、丰子恺旧居陈列室主要负责人宋雪君昨天也对记者表示,目前也不能确定旧居的陈列室什么时候能重新开放,他们家人甚至做好了“长期不开的准备”。

  而黄浦区有关部门也没有放弃调解的努力,瑞金二路街道锦江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当事人双方不愿坐下来商量。“他们愿意谈倒好办,但现在谈都不高兴谈,那么我们也没有办法。

  “其实自从陈列室开放以来,我们为两边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黄浦区文化局有关人士表示,因担心参观者走动时造成木制楼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太响,就在上面铺了地毯;门铃也改造过,二楼的声音要比一楼的响;因担心安全隐患,就装了灭火器还给电压扩容……该负责人表示,协调工作现在还在做,但确实比较难,“只希望双方能互相谦让”。

   旧居开放窘境,换个思路看看

  当前,名人故居缺乏统一的标准。究竟什么样的名人故居值得保护?在历次由名人故居引发的争议中,“名人”的界定令人头疼。《文物保护法》仍存在很多空白,未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名人故居往往只能成为旧城改造的牺牲品。而由于历史原因,已入住“72家房客”的名人故居搬迁、整修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许多名人故居因此破败不堪,入住的居民也是怨声载道。

  针对这种现有大量居民入住的故居,有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值得考虑。记者在采访市区某名人故居时发现,其建筑实际上只是空壳子了,原有的藏品和该名人曾使用过的家具陈设全都搬到专门的纪念馆,按故居的原样布置,这样前来故居参观的游客只在外边看看建筑的外观,不会进去打扰居民,而重建的纪念馆虽然外壳是新的,但是里面的房间与故居一样,也不至于让参观者产生“假古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