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高温”,全年物价温和可控

10.08.2014  21:05
  昨天公布的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CPI进入“高温模式”,以鲜果、蛋及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成为影响当月物价变动的主角。但综合考量,全年通胀仍无需担忧。

  猪肉价格反弹影响不大

  从环比数据看,7月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1%。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食品中,蛋、鲜菜、猪肉价格上涨较多,环比涨幅在0.7%-4.2%之间,但由于时令鲜果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鲜果价格环比下降6.3%,致使食品类价格略有下降。

  非食品中,七大类三涨三平一降,部分服务价格环比上涨较多。从具体分类看,暑期进入旅游旺季,飞机票和旅行社收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5%和5.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个百分点;电影票、健身活动、宾馆住宿、停车费和家庭服务等价格环比均上涨0.5%以上。

  从同比数据看,部分食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高。食品中,鲜果和蛋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0.1%和19.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服务中,旅行社收费、家庭服务、飞机票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5%。

  另外,从5月开始,猪肉同比价格已连续上涨3个月,基本确立了周期性反弹的趋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由于母猪存栏量大幅降低,产能下降,猪肉价格已走过低点进入上行周期,结合季节性规律推断,猪价将波动上涨至明年春节前后。但猪价上行周期并不意味着暴涨,不会出现像2008年和2011年那样的猪价暴涨行情。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相对温和通胀趋势难以被打破。

  工业品市场供需略好转

  7月,PPI环比下降0.1%,降幅比6月缩小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降幅比6月缩小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收窄。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由降转平,结束了今年以来环比6连降的走势;同比下降1.1%,也是连续4个月收窄。

  从分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数据看,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17个行业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3个行业下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有所下降。余秋梅认为,PPI环比、同比降幅双收窄以及购进价格环比由降转平,表明当前工业品市场供需形势略有好转。

  此前公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订单指数、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等,都有不同幅度上升。结合PMI和PPI数据,有专家乐观表示,在二季度主要工业、制造业指标持续回暖的情况下,PPI存在转正的可能。

  货币政策组合定向调控

  物价是年度经济目标中的一条“红线”。在专家看来,7月CPI同比增幅与既定增长目标3.5%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因而为货币政策调控创造了空间。

  不过,央行发布的报告提醒,虽然价格形势相对稳定。但也要看到,受供给面变化,劳动力、服务业价格存在潜在上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物价对需求面变化总体上较为敏感,前期经济回升在物价上即有所反映。比如,应警惕今年底或明年初,食品价格的上涨或将带来物价的明显反弹。其中,猪肉将唱主角。另外,国家发改委强调,利用价格总水平低位运行的有利时机,下半年,将继续加大价格放开和调整步伐,继续推动放开一批价格,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主动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规范价格和收费秩序。资源价格改革可能会推高物价水平。

  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年底CPI月度同比涨幅或将升至3%以上,明年上半年或运行在3%至4%的区间。

  从贯彻宏观调控来说,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就必须在物价温和可控的同时,继续实施微刺激政策的精准发力,继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央行报告认为,下阶段要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