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国际上首个海洋微生物农药实现产业化

16.11.2015  10:27

中新上海网11 月12 日电(张婷) 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土传病害病原菌在苗期就已侵染植物,却在开花、结果初期才开始发病,常常造成一些茄科类植物虽开花但无收获的结局。而常见的番茄,就极易患上青枯病,令人无比头痛。不过,令人高兴的是,由华东理工大学李元广教授研发的一种名叫“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海洋微生物农药的出现,将攻克这一难题——只要在移苗时和发病初期,用稀释后的药物给番茄 “洗洗澡”,就可实现高达80℅以上的防效率。

这个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化工程研究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泽元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创制的海洋微生物农药,是国内外第一个利用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农药,于2014年10月获得防治番茄青枯病、黄瓜灰霉病的农药正式登记证,并于2015年5月获得生产批准证。

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原药(5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原药)是国内外首个以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创制并实现产业化的海洋微生物农药,其产业化不仅有望解决化学农药无法有效防治的,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的土传病害防治问题,更为特别的是,可以解决陆地微生物农药由于不耐渗透压而无法有效防治盐渍地土传病害这一国际难题。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后,残留物会使耕地盐渍化,多年以来,国内外盐渍地土传病害的防治一直是未解决的难题。虽然微生物农药在土传病害防治方面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国内登记的微生物农药的生防菌都来自陆地,在盐渍地中难以正常发挥药效。

海洋微生物因耐盐性好、能产生与陆地微生物不同的代谢产物,是创制防治盐渍地土传病害农药的最佳选择”。2005年,李元广教授团队开始瞄准海洋微生物农药创制这一新方向。

该团队自渤海潮间带盐生植物根部获得一株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在国家“十一五”海洋“863”重点项目课题及项目负责人焦炳华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创制出国内外第一个获得田间试验批准证的海洋微生物农药——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随后,在国家“十二五”海洋“863”项目子课题及农业“863”项目子课题的支持下,李元广教授、田黎研究员、罗远婵博士、张道敬副研究员、杨佩文研究员、李淑兰高工、倪烈总经理及刘盼西、陈杰、于浩飞、沈国敏副研究员等团队主要成员,对海洋芽孢杆菌的培养工艺、制剂配方及加工工艺等进行了优化与放大,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年产200吨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生产线;制定并备案了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原药(5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的企业标准。

据团队介绍,海洋芽孢杆菌主要通过位点竞争、拮抗作用和诱导抗性等几个机制防治植物病害。几年来,团队通过73个田间试验和示范对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不仅对盐渍地中的黄瓜根腐病、西瓜根腐病、花生青枯病和萝卜软腐病等4个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效,而且对非盐渍化土壤的近20个土传病害及叶部病害也具有良好的防效,初步明确了该药剂对番茄青枯病等10个土传病害防治的应用技术。

此外,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香蕉及苹果等有促生长、增产作用,添加营养剂可明显促进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病效果及增产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毒理学试验表明,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原药为微毒类农药(毒理学毒性最低一档),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是环保、安全、高效的新型微生物农药。”团队创始人李元广教授说。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5-11-12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news/20151112/215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