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所的成功在“三破三立”

22.01.2016  12:37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去年有5个排在国家新药分类最前列的化学药获得临床批件,数量列同领域全国第一,成为国内年度化学药类最具原始创新能力的药物研发机构。
  
  上药所的成功在“三破三立”。一是破旧思维,立新思维。“你们这不是拿国家的钱发个人的财吗?”诸如此类的惯性思维尚存。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去消解惯性思维的疑虑。试点,首先要“”观念。打破旧观念的束缚,上药所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二是破旧机制,立新机制。去年,上药所申请“国家一类新药”抗肿瘤化合药物,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让科技成果坐上了转化“直通车”。这得益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将审批的权限下放到中央级事业单位研究所。新机制一确立,便满盘皆活。
  
  三是破旧评价标准,立新评价标准。上药所打破以发表SCI论文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机制,建立起以市场和需求为牵引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新标准,“出新药”成为核心目标,岗位聘用与临床批件、新药证书挂钩。“出新药”比“出论文”更值——价值指引追求,导向决定选择。
  
  上药所的“三破三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研成果转化课。与主动“”“”相反的是被动“”——文件、政策、安排。然而,我们大可不必再“”,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政策已经出台不少,落实这些政策最需要的是担当意识;我们也不能再“”——机会的性格是稍纵即逝,从来就没有“”的耐心。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