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毕业季】母校是我绽放的舞台

17.04.2017  17:05

      【编者按】他们普通,都是我们身边众多上理学子中的一员;他们闪耀,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们带着理想而来,在校园里脚踏实地,践行梦想。如今他们厚积而薄发,向着更远的远方去。临近毕业季,新闻中心推出2017届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第二篇聚焦“感恩母校,助我成长”主题。百花盛开,繁花相送,我们惟愿他们毕业之后的人生路上花香满园,前程似锦。

 

学生在湛恩图书馆学习(王博 摄)


      “在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这是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的热搜话题。在研究生工作部的推荐下,毕业季期间新闻中心小记者们走访了近20位优秀毕业生,探访他们在上理工学习的体验。我们发现,他们的校园经历都非常丰富,科研理想、公益心、创业梦想等等无一不在上理这个大舞台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科研学术
      获得北美建模三等奖、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现在正在申请美国公派留学的余佩已然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学霸。而在她看来,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实刚开始我对科研的规划很不清晰,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但是我们实验室每周坚持组织一次科研研讨会,导师们也经常鼓励我们参加学术会议,浓浓的科研氛围加上导师举手投足间那种对学术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余佩回顾整个科研之路,从迷茫到走上正轨,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在余佩的印象中,她的导师郭强教授和刘建国教授对科研要求都非常严格。“郭老师要求我们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做事情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决不允许偷工减料,她本人也是这样做的。刘老师则对科研有着极高的热情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他指导我们写论文,经常要改十几次,保证质量之后再进行投稿。”余佩提到,刘教授总是会反复追问她,“你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这也让她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思维:找到论文的落脚点,搞清楚一篇论文的初衷和目的。导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让她对科研产生兴趣并且寻求走的更远,目前余佩已经申请了出国深造读博,“这都是导师领路,又有师兄做先驱,才给我的动力。”余佩说道。

      版艺学院光学工程硕士梁东也谈到,导师对待科研时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她影响很深。如今她也变成了同门师弟师妹眼中那个细致严谨的人。“有的实验需要在暗室进行,光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做实验一般时间比较长。当在暗室做实验时,梁东学姐会很仔细地不让外界光干扰到实验,还会提醒大家不要看手机,避免手机的光线影响实验,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印刷工程研二学生李贝回忆道。
      导师影响学生,学生相互影响,这样一条“正向影响链”串起了校园里浓厚的科研氛围。这种氛围也是一种强大的舞台,让各位上理学子在科研学术当中勇敢追梦。

 

梁东在做实验

 

      关键词:创新创业
      学校一直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致力于让每个人在上理创新创业舞台上都有出彩的机会。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于凯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之一。接受采访时,于凯的公司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并且成功运转。
      在说起初创经历时,他特别谈到学校对他的支持。在研二,于凯与志同道合的四名同学一起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并且首先得到了学院辅导员高武老师的支持。随后,学校创业基金会负责老师也给他们提供了创业指导,并且联系校外的企业家作为他们的创业导师。“学校还帮助我们联系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帮助我们注册了公司,解决了我们自己注册公司的不便,并提供我们入驻孵化的场地,解决了初期办公场地的问题。”在学校推荐下,于凯等人的创业团队顺利申请到了杨浦区提供的高校学生创业启动资金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
      学校一直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校基金会及杨浦区创业实训基地推荐,有创业想法的上理学子可以在科技园申请到免费的办公工位,并可以得到租金优惠和享受许多配套服务。“当时真的是只有想法,其他什么都不了解,如果没有学校老师的引导,我很难想象什么时候才能成立我们自己的公司。” 于凯说道,“记得校领导2017年的新年致辞当中讲,‘我们的制度激励与文化营造只为激活你的创新因子,以体制杠杆撬动你的灵感闪现、创想落地。’学校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相信在学校的积极推进下,还将会有更多像于凯这样的学生大胆走上创业之路。

 

于凯的创业公司


      关键词:公益奉献
      从“小白菜”到“黄丝带”,大学生群体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公益的主力军。校内校外的志愿活动中,你总能看到一群活跃的身影。机械学院的刘磊然就是这样一枚“志愿者证书收割机”。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期间,刘磊然多次参加各项国家级、市级以及校级志愿者活动,其中包括上海市文明办表彰大会会议志愿者、BMW宝马大师赛志愿者等,并且多次在志愿者活动中获得表彰。在谈到志愿者经历时,他特别提到了校研会志愿者中心,“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热心公益,对活动组织也特别上心,我几乎每次志愿服务都是通过他们发布的消息报的名。一群有爱心的人在一起传递爱,这种氛围非常好。”他这样评价道。
      热衷公益事业的人始终相信爱心是流动的,浓浓的志愿氛围已经从学校蔓延到了各学院。能动学院青志队上一任队长张静表示,学院非常支持志愿活动,给予充足经费保障,“学院青志队与双霞敬老院已经合作二十多年了。每次重阳节,学校都主动提供经费让志愿者们为老人购买菊花茶、重阳糕等礼品。”经过不懈努力,青志队的真情服务获得了肯定,多年荣获杨浦区“老龄委”评定的“杨浦区敬老文明号”以及长白社区“党工委”授予的“尊老敬老文明集体”称号。

 

 

  刘磊然(右一)在志愿活动中


      关键词:学生活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是科研上鼎力相助,学校也非常重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能动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刘少帅说起创办“假面舞会”的经历时,就提到校方对研究生文娱活动的支持。“能动学院男生多嘛,所以当时我的设想是与外语学院联谊。学院老师非常认可我的想法,还主动抽出时间帮助我与外语学院领导协商。”最终舞会成功在小礼堂举办,参与度很高。“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在场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光电学院的研会主席刘宇宽也表示,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极大的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责任感。在任期间他曾组织“杨浦高校航模比赛”、“光电杯科创大赛”等校级以上活动五次,不仅广受好评,还受到了校园媒体的关注和宣传。“办活动时,任务分配下去,可能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会有同学敷衍或是逃避,我在不断地磨炼中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并且说服同学把事情做好。现在实习会发现,一个team中也总有类似的情况。有了院研会的这些经验之后我就知道如何应付了。”这段难忘的校园经历为他带来了宝贵的组织经验,也为他今后在职场中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

 

 

刘宇宽参与组织“光电杯”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关键词:百十校园
      不同的学子在校园的不同平台得到锻炼,收获,成长。但每每回想起大学生活,还是母校的一草一木最令人动情。

 

湛恩大道(王博 摄)


      “最喜欢的就是湛恩大道了,尤其是夜晚灯火闪耀的时候。”能动学院张春伟说。
      “研究生期间兼任很多职务,工作理不顺的时候我就喜欢去沪江国际文化园前的小路走一走,清空一下大脑。”社科学院的卢玉亮回忆道。
      此外,对研究生而言,最常去实验室和图书馆往往也印象最深,那里留有他们青春的痕迹。环建学院的董寒和其女友双双获得国奖,在校园相识相恋,这对令人艳羡的“学霸情侣”有自己的相处之道:“对于我们两个来说,学习和恋爱并不是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承的,首先我们两个会有一个很好的时间规划,一切以学习为重。”他们经常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做实验,把这种学习氛围当成一种娱乐,既可以好好学习,也可以增加相互的了解和乐趣。

 

第一教学楼(王博 摄)

 

      上理工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曾极力这所校园里倡导“大家庭”文化。时光荏苒,转眼“上理大家庭”已经延续了110个年头。在这花开花落间上理目送着一批批学子来来往往。“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座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一个有思想的学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母校一直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学子不断涌现的创意和特立独行的个性,让这座象牙塔成为学子们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和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团 唐宇萌、刘盼汝、刘婷婷、

石晓菲、王蕾、汪芷君、方奕君、陈锋、吴尚霞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