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院士为全校中层干部、支部书记作《上海2040规划》报告

12.05.2017  00:53

          5月9日,同济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委理论学习(扩大)中心组报告会在一·二九礼堂举行,学校中层干部、基层支部书记近500人与会。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方守恩主持报告会,中科院院士、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作《上海2040规划》报告。

          方守恩说,这是继杨贤金书记为全校中层干部、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作辅导报告之后的第二场报告会,我们邀请到中科院院士郑时龄为大家作《上海2040规划》报告。

          郑时龄院士详细介绍了《上海2040》的起草经过、规划理念、规划内容及规划远景等。他说,上海市2040总体愿景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提出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围绕这一目标,规划的总体思路体现在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创新发展,进一步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型路径,突出协调发展,进一步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增量规模扩张向存量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底线约束”思维,突出绿色发展,进一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探索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低碳、安全、韧性发展路径;空间格局上更加注重网络化城市群格局突出开放发展,进一步强化上海面向国际、服务全国的门户枢纽地位,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治理方式上更加注重“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突出城市总体规划战略性空间政策属性,进一步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题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发挥上海“两规融合、多规合一” 的体制优势。
          郑时龄介绍,2016年6月14日,住建部来沪听取城市性质论证会。上海市提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分别对应着十分具体细致的目标,像人文之城的约束性指标就包括构建15分钟生活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乡风貌特色、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等。郑时龄院士介绍,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例,全市目前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00多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座、名村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条,国家历史文化街区1处。“在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建设过去之后,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更新和复兴,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修补和改善。城市发展的主要方面也将转向城市更新、复兴、发展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并更新城市。城市的更新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是在城市上建设城市。”郑时龄最后说。

          “听了郑院士的报告,很受鼓舞”“原来以为规划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听了报告,知道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规划好,希望能落实得更好”,大家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