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占比创历年之最

10.01.2017  11:33

  昨天,上海共有5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占比之高创历年之最,连续15年获奖比例超过10%。上海科技奖获奖项目“成色”十足:既关注基础研究,又紧紧围绕市场实现技术应用。上海已初显尊重科学规律、对接全球资源的科技创新城市气质。请听报道: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创新链条的起点。今年从上海走出的自然科学奖项占全国的12%,5项成果均为牵头完成。而科学技术上前进的一小步往往会给一个领域化学反应。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带领团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打开中药“黑箱”,并制定世界认可的中药质量标准,并由此开辟了我国学者制定《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先河。

  [标准是国际的通用语言。中国人要引领中药的标准。标准要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真假,第二个是优劣。我们发展了指纹图谱,象人一样,你按一个指纹我就知道你是谁?特征图谱,还有整体识别的方法--薄层。]

  去年,国家发改委在上药所设立国家中药质量检测南方中心暨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中药长期存在的“丸散膏丹,神仙难辨”即将成为过去。

  [建一个智能的中药质量数据库。市场有这个产品,我把它按方法一检验,库里边自动会告诉我,这个是一个什么质量的产品。]

  上海高校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秀出的肌肉”也在彰显着各自的创新能力。交大、同济、华理工、东华、上大等高校在工程技术、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均有斩获。同济大学童小华教授领衔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卫星在绕着地球飞的过程中,它对地球进行数据拍照采集的时侯,它的平台是不是稳定,获取的影像,就是遥感的数据质量,直接对后续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它获取的数据,通过我们的一套技术方法,能够提供精准的数据]

  包括该项目在内,同济大学本年度一举捧得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取得历史性突破。面对这份傲人的成绩单,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认为,这是高校创新活力很好的印证:

  [做研究的目的不光光是为了出成果,主要是为了培养人,老师的水平能提高,理论不断更新,我们就能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学生。做到这一点的话,将来我们的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

  上海的科研环境更加开放,在获奖项目中,不乏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的身影,而上海参与全国跨地域协作项目达到28项,占比超一半。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表示:上海将继续创造条件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要在上海创造宜居的环境,要宜科的,比如说,搭建张江科学平台,为科学家提供了舞台,要宜创,成果在上海产生了,很容易在上海跟产业接触可以进行转化。平台的搭建,功能区的布局,人才的集聚,都是围绕一个目标任务,就是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以上由东广记者李雪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