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智库成果介绍暨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举行

02.12.2015  17:17
      12月2日上午,上海高校智库成果介绍暨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和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智库负责人就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理念与实践成果作了介绍,上海高校智库的著名专家就五中全会的精神作了阐释和解读。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是“上海高校智库”在12月5日即将召开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前的一次智库建设经验分享。

“上海高校智库”是由市教委和本市各高校共同筹建的、为国家和上海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决策建言和智力支撑的智库群。上海高校智库在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智库内部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坚持跨学科的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在2015年,上海高校智库公开发布或发表637篇(部)研究报告、媒体文章、专著等,106篇决策咨询专报被录用或获得批示,承担了164个决策咨询类课题,与126个国内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共计21人次去政府机构挂职,举办了259次论坛和研讨会活动。

其中,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受邀参加在2015年7月10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10月,张军教授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5年10月,作为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七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受邀前往俄罗斯出席瓦尔代国际论坛第12届年会,冯绍雷教授撰写的文章“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演进的背景和趋向”作为特约稿件被与会专家传阅。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朱威烈教授荣获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海湾合作委员会奖。

上海的高校智库建设走在了全国前沿,得益于“上海实践”的相关政策与成果:上海是我国的特大型城市,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上海高校集中了大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海市教委整合了相关资源,依托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这个平台,通过同城协同的机制,逐渐建立起一套由内环、中环和外环构成的智库网络。内环由首批认定的18家上海高校智库构成,中环由179家申请智库构成,外围是分布在上海的上千家高校研究机构。另外,通过上海高校智库工作坊、上海高校智库访问学者以及各类调研等项目与活动与高校以外的研究机构建立起联系,实现人才与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并且通过中国大学智库论坛服务全国。这种同城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即“上海实践”。

多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不断探索“上海实践”

就高校智库本身而言,“上海实践”包括实体化建设、问题导向式研究、需求对接平台、人才评聘创新、智库成果认定等五大关键词。

实体化建设逐渐形成新型科研组织形态。第一批18家上海高校智库经过两年多的实体化建设,已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型的科研组织形态。这种新型的科研组织形态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院系为主导的组织模式,依托高校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以主任负责制为主体的实体化管理体制,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真正集中精力投入到智库研究中去。

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展问题导向式研究。上海高校智库围绕国家和上海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整合上海的优势学科资源,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

搭建决策需求与研究力量对接机制。智库思想旨在影响公共政策,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国家和区域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高校智库成立之前,各级政府的决策需求和已有研究之间无法有效地联系起来。上海高校智库成立之后,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将决策需求和研究力量对接起来,形成一套顺畅的需求对接机制,促进高校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和转化。

建立柔性人才评聘机制。首批18个上海高校智库分布在9所高校当中,针对目前高校人事编制紧张,以学术成果评价为导向的现状,这9所高校积极探索柔性的人才评聘机制,如将智库升级为学校二级单位,给予智库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允许智库通过灵活用工的方式引进更多的人才。

积极探索智库成果认定机制。当前高校人事评价以学术为导向,对于决策咨询成果的认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智库的发展。上海高校智库依托高校积极探索成果认定机制,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校内人事评聘机制的改革,出台相应规章制度,调动和激发智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同城协同:上海高校智库打出组合拳

从整个市级层面而言,“上海实践”的内涵主要指上海高校系统的同城协同。依靠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所建立的同城协同机制,盘活了现有资源,打出了上海高校智库的组合拳。

建立信息报送双向流动机制。上海高校智库经过一年半的建设与发展,探索出一套由上至下和由下及上的需求对接机制。由上至下指的是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门为了应对国家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向各高校智库专家征询意见的约稿“点菜”机制;由下及上指的是由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不定期组织智库专家就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研判,最后整理成专题快报,并及时向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反馈的“建言”机制。

人才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海高校智库建立了“常态”+“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机制。在常态化的系列上海高校智库工作坊中,上海市教委已经连续举办了八期智库建设工作坊,邀请到了中办、上海市市委办公厅、数据库专家、新华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相关专家就如何做好智库成果转化、高校智库数据建设和政策预评估、媒体决策咨询、政策建报告撰写、新型智库建设标准等议题进展开培训与交流,有效地提升了上海高校智库的咨政水平和政策评估方面的理论修养和方法掌握。此外,为了提升上海市高校智库青年学者的政治敏锐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报告的转化,使高校智库青年学者成为向上海和国家不断提供发展规划和战略建议的中坚力量。上海市教委每年定期举办上海市高校智库青年咨政人才培训班,以加强高校智库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智库咨政能力。

“旋转门”机制助力人才交流。着眼于开门办智库,探索在政府、企业、各类研究机构和高校智库之间实现人员合理、高效流动的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一流人才到智库工作,同时有计划地推荐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锻炼,着力形成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构建上海特色的旋转门机制。目前已有三位高校智库工作人员分别到市委办公厅和教卫党办挂职锻炼。

此外,为了逐步推进智库间互相融合、深化智库间的理解认识,增强对智库的协调管理,推动智库人才交流,凝聚智库力量,促进智库论坛成功举办和智库成果转化,上海市教委依托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实施了访问学者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市有志于进行智库研究和管理的青年学者和博士后开放。目前,已经实施了6批,共有来自15所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26位智库管理、研究和行政人员参与。

协同研究整合发声。上海高校智库通过战略思想沙龙、全球思想版图和协同组稿的方式来进行协同研究,整合上海高校智库的优势力量,发出上海高校智库专家的声音,并逐渐形成“上海高校智库”这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