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服务支撑科创中心建设

15.09.2016  14:05
      在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等教育综合改革配套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下,近年来,上海高校部分学科已经站在同类学科前沿,为上海高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支撑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是学科发展水平进步明显。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6年5月的最新数据,上海高校入围情况如下:全球前百分之一的学科79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11个;前千分之一学科达到9个,比2015年同期增长2个;同时,万分之一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学科首次入围,是国内第二个入围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学科。

二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原创性突破。不久前,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果公布,上海全国排名第二,上海交通大学总项目数901项,总直接经费5.08亿元,项目数、经费数继续位列全国第一。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上海高校也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暗物质探测实验组开展的首个百公斤级大型暗物质实验,标志着中国在暗物质探测这个前沿科学领域紧跟了世界先进水平。复旦大学研发团队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这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的成功研制,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势头明显。比如:复旦大学将抗肿瘤药物专利以6500万美元许可美国HUYA公司获得该药物除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权;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专利转让、许可年度总收益5200万元等;上海理工大学将太赫兹技术研究院80%股份授予研发团队,学校占股20%;上海海事大学的“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被投资方看中,学校以无形资产占30%的股份与投资方共同成立新公司,推进成果的产业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针对熊胆基源紧缺国家重大任务,发挥中药生物技术优势,通过校校联合,校企协同,吸引企业、国家投入资金共2000万元,成功突破了人工熊胆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实现了10公斤级中试放大,开创了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应用的新局面;上海海洋大学的深渊科学与技术团队参加万米科考船“张謇号”首航,完成4000m级南海海试,8000m级深渊海沟海试及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