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公布上海食品安全报告 市民很担忧病死肉和地沟油

30.01.2015  11:50

 

近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阎祖强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透露,新《食品安全法》有望下月通过审议施行。今年,上海将结合1号课题,在食药监力量方面重点夯实基层。

早报记者获悉,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于2011年公布实施,此次为首次大修。

        新《食品安全法》将施行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曾一度被认为是“九龙治水”,分段监管,存在监管漏洞、盲点、交叉等问题。针对几个部门管不住“一杯奶”“一头猪”现象,2013年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工商、质监等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

为此,修改草案明确,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承担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阎祖强透露,此次大修,重点在于完善食品监管体系,加强日常监管。2015年,上海食药监将结合1号课题,着力加强基层监管力度。比如监管对象“一户一档”标准化、快速检测装备标准化等,在全市各村居委会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2014年,通过统招和装箱招录相结合,共录取260名食药监监管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基层一线。

此外,在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食用油等重点食品企业以及大型食品批发、超市、大型婚宴、农村自办酒席、集体用餐配送等高风险环节推广食品安全责任险制度,上海市已有882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诺如病毒成腹泻主因

人代会期间,《2014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向全体代表公布。报告显示,被调查市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食物中毒”、“出售病死牲畜肉”和“含有地沟油的食品”。同时,上海建立“上海市学校因病缺勤监测系统”,检测显示,诺如病毒成腹泻主因。

报告》指出,“上海市学校因病缺勤监测系统”共监测学生腹泻缺课12188人次,平均因腹泻日缺课率5.47/10万;通过本市588家药店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销量居前10位的治疗腹泻类药物销售情况进行监测,7、8月出现销售高峰。全市对23家主动监测的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开展监测,共收集到腹泻病例27568例,采样5968例,主要检出病毒或致病菌依次为: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报告》显示,从食源性疾病发病的时间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夏季、冬季较为高发。从哨点医院收集到的腹泻病例分析,全年形成3个较为明显的腹泻就诊高峰,分别是1月、7至9月和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