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我校举办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首场活动

22.11.2014  19:26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昨日走入华东师范大学,开启了“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脉”为主题的2014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序幕。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内,古琴艺术、传统戏剧、中国传统服饰等非遗项目将以展示、讲座、演出等方式,在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沪上8所高校进行巡展,让“非遗”抓住年轻人的心。

      非遗保护需要年轻人加入

  作为系列活动的开篇,昨日的古琴艺术主题活动包括展示和展演两大部分。展览现场设置的30块图文展板从琴道、流派传承等角度逐一呈现了古琴艺术内涵。主办方还通过8件古琴的斫制阶段性实物,展示了一张古琴从琴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互动展演中,古琴演奏家杨致俭为学生们讲解古琴艺术的韵外之致,以演奏带解说的方式,演绎古琴名曲《流水》、《酒狂》,并与青年古琴洞箫演奏家陈翌立合奏《平沙落雁》。

  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杨雪薇说:“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古琴,这个活动让古琴艺术走到大家身边。古人心中的古琴是君子之德的象征。可惜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反而不彰了,今天听琴更引发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我国非遗资源多达87万项,是时候需要通过吸引年轻人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相关人才。”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说,非遗大多是流传在民间口手相传的文化形式。如今,不少非遗面临失传危险。

  基于此现状,文广局和市教委联手以“2014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活动”为试点,让古琴艺术、传统戏剧、传统服饰等高端非遗文化走近高校校园。  

   高校在传承上应有文化自觉

  在上海,国家级非遗项目49个,市级非遗项目179项,区县级别超过300项。从专业角度看,上海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田兆元称,高校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应有自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对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很重要。  

  目前,本市教育和文化部门正在开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读本(暂定名)》编写调研工作,计划在2015年陆续编写出版一批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系列读本。

  今年8月起,非遗进课堂已经在上海大学MBA中心进行“试水”,古琴艺术、海派紫砂艺术等一系列项目作为文化艺术管理课程,与企业管理内容“联姻”,学生参与积极。一些学员还对自己从事的商业项目与非遗文化结合表现出浓厚兴趣,这让非遗获得市场新机遇。

  据悉,上海未来将建立非遗传承保护体系,例如探索在上海高校中建立相关基地,利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分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公共文化万人培训(上海视觉艺术大学)等平台,逐渐在沪上各高校开设非遗课程,邀请传承人和专家讲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人和继承保护的专才。

 

来源| 文汇报 者| 张鹏  编辑| 戴勇                          阅读原文

 

 

  “5年前,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古筝和古琴有什么区别?’如今大家问我,‘学古琴,应该如何选琴?”古琴演奏家杨致俭一番风趣的开场白,让昨天在华东师大举行的互动式文化演出“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鉴赏”现场充满欢声笑语,由此揭开2014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幕。

  作为《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和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重要项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古琴艺术、传统戏剧、中国传统服饰、中国笔墨文化等多个主题包,包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京、昆、越、沪等传统戏剧折子戏,本市两大国家级笔墨非遗项目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通过在校园展示、讲座、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昨天30块图文展板亮相华东师大,从琴道、流派、名家等不同角度呈现古琴艺术发展,8件古琴斫制阶段性实物,展示古琴制作全过程。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表示,“文化传承,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塑造自我,都有积极的意义。”田兆元介绍,华东师大拥有民俗学博士点,迎来“非遗进校园”同时,也发挥资源优势,走出校园普及非遗文化。

  据介绍,本市教育和文化部门正在开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读本(暂定名)》编写调研工作,计划在2015年起陆续编写出版一批符合青少年需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系列读本。利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分院、公共文化万人培训等平台,在本市相关高校开设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家讲课。MBA课堂成为非遗进校园高端培训“试水区”,古琴艺术、海派紫砂艺术、昆曲艺术、中国传统服饰、上海方言文化等一系列项目进入文化艺术管理课程,与工商政策、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

  2005年起,上海市教委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开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持续至今,开设京昆戏曲、民族工艺、中国书画、民族歌舞、诗词吟诵等10个培训项目,聘请梅葆玖、尚长荣、茅善玉、黄豆豆等358位名师名家为学生开设专题培训与讲座,形成相关教育活动班共计9435个。全市10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100余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培训活动,有500多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校园文艺创作节目诞生,5000余件民族文化艺术品得到展示。

                                                                                                                                       

来源| 解放日报 者| 诸葛漪  编辑| 戴勇                                           阅读原文

其他媒体报道链接:

劳动报|上海力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阅读原文

东方网|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 “高冷”艺术亲近你我                               阅读原文

腾讯网|“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华东师大启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