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评:“上海阿姨”为啥语义丰富?为其正名!

12.01.2018  21:32

  “阿姨”,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含义比较丰富,既指母亲之胞妹,又泛指与母亲年龄不相上下的女性,也专指可分辨的女性,比如过街楼阿姨、烟纸店阿姨等,更有职业、习性与类属专指性,比如托儿所保育员、保姆钟点工等。

  当然,人们眼中“上海阿姨”的角色,其内涵还是较多的。

  北京朋友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来上海,大街小巷中常看到“上海阿姨”们头卷“烫发”塑料夹子、身着睡衣活跃在菜场与商场;广州朋友讲,她的亲家母——上海阿姨买菜时总要把蔬菜剥掉几层外皮,免费的塑料袋总会多带一个;更多外地朋友讲,“上海阿姨”看似精明,有时也喜欢捉弄人;上海一文友也感同身受,他曾指正一个阿姨不文明的过马路行为,结果招来泼妇式谩骂……

  “阿姨”是上海人交往中常用的称呼,“上海阿姨”的形象与素养,折射出海派文化与小市民习性的交融,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有时外埠人非亲非故叫声“上海阿姨”,或许是内心蕴含某种诉求,似乎用亲切亲近的方式表达,容易被面前和颜悦色或颐指气使的女性接受。而受叫“阿姨”者,大多不反感,甚至会以热心、热诚来对标。

  弄堂里曾有位带着三个小囡的离婚女人,日子过得清苦,为生存,她将上海日用品贩到苏浙一带。当时“跑单帮”属于“违法”行为,可邻居大多会主动给一些票证并照看她的三个小囡。有一天,一位农民老伯走进弄堂找“上海阿姨”。原来,“跑单帮”的她成了当地日用品“货郎担”,为了感谢她,乡亲们特地送来一大筐荸荠。阿姨让邻居分享了甜嫩的荸荠,大家帮起“上海阿姨”当然也更起劲了。

  前楼阿姨是法官,文静而瘦小,看到邻居,总是笑眯眯的。隔壁阿五头仗着屋里兄弟多,经常无事生非,大家都有点吓势势。一天,三兄弟大打出手,把新邻居打得头破血流,众人敢怒不敢言。看上去文绉绉的法官阿姨走进阿五头家,言辞犀利而又语重心长,不一会儿,三兄弟上门,向新邻居赔礼道歉。从此,三兄弟变了样,“吵架大王”的名声也慢慢被邻居遗忘了。

  如果说法官阿姨凭借职业“摆平”了阿五头,那么有些阿姨依仗男人威势,在将邻居“摆平”的同时,也将老公送进了班房。过去住房的共用部位多,一家之主的阿姨,懂得谦让的,往往与邻家关系乐融融;十分计较的,则会惹事生非。某阿姨嫌三层搁的毛头刷牙占用水龙头时间太长,便恶声恶气。毛头正值叛逆期,一脚踢飞铅桶。阿姨找到发泄点随手一巴掌,毛头则猛推过去。阿姨吃亏了,大呼小叫不罢休。当晚,老公出来教训毛头,闹出了伤害罪,结果吃了官司。

  “上海阿姨”曾红极一时。当年兴办的街道、里弄加工场也是上海滩一景,“上海阿姨”是街道、里弄加工场的主力军。她们的产品对丰富市场、解决就业岗位、稳定社会功不可没。如今,她们又活跃在创业第一线,或指导,或传授,或置身其中,受助的“双创”新秀称“上海阿姨”是“模子”。

  “上海阿姨”更令人动容的是慈母般的爱心。有位小伙子在地铁车厢随地吐痰,一位阿姨一边指出他的不是,一边拿出手纸擦除了痰液,原本趾高气扬争执的小伙,见此动作,语塞了。随后我问起这位“上海阿姨”何以如此作为,阿姨说,电视报道过,不讲公德又引起公愤的人,要被行政拘留。其实那不值得啊!外地小囡也好,新上海人也罢,吐痰、蛮横争吵后还是要被拘留处罚,尽管那是小伙子一时犟头倔脑作的孽,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不利,我轻轻一擦,可能擦掉的是他的不幸啊。这番话,让“上海阿姨”的形象高大上了。

  多元的“上海阿姨”,形成了海派女性多重的个性。但愿“上海阿姨”在帮夫助儿帮友助人中,描绘出贴近时代、时尚、时髦的图画,形成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