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条马路今年98岁 见证社会发展浓缩时代变迁

29.10.2018  12:44
上海这条马路今年98岁 见证社会发展浓缩时代变迁 - 新浪上海
五十年代上海共和新路旱桥。夏道陵 摄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原标题:上海这条路,今年98岁,却越来越硬朗

  辟建于1920年的共和新路,如今是上海中心城区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之一,也是上海“”字型高架快速路网结构中中间那一竖的上半段。

  98岁了,这条路,从偏僻的北郊乡间土路变成宽阔的三层立体交通要道,它的沧桑巨变,见证了社会发展,浓缩了时代变迁。

   路,在延伸中变靓

  百年前的沪北地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沪宁铁路线开通建站后,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铁路南面的租界地区日渐兴盛,西藏北路以西的华界地区也有所发展,先后辟建了汉中路、新疆路、蒙古路和光复路、大统路、共和路、新民路等一批具有辛亥革命色彩的道路。铁路以北也先后辟建了京江路、太阳庙路(现太阳山路)、虬江路、永兴路、三阳路(现中兴路)、中华新路等一批东西走向的道路。

  为了连接沟通这些道路,1920年,在乡野草丛中新辟了一条南北走向跨越铁路的道路。这条路因南接共和路而被命名为共和新路。最初,这条路北至中兴路,长仅千余米,宽只有数米,是一条简易狭窄的小马路。1929年前后,共和新路进行了一次延伸拓建,向北延伸至老沪太路,部分路面铺上了弹咯石和煤渣屑,路幅拓宽至7.5米至18.3米。

五十年代上海共和新路旱桥。夏道陵 摄

  上世纪30年代,在日军侵华的“一・二八”“八・ー三”两次战乱中,共和新路同闸北华界其他地区一样遭日寇狂轰滥炸,道路遭到严重破损。1945年抗战胜利后,共和新路的交通功能有所恢复。1949年上海解放初,共和新路仍是一条较为狭窄的泥石煤渣相间的土路,许多地方还是“晴天一层土、雨天一滩泥”,坑坑洼洼随处可见。

  1957年,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为配合沿路工业区的建设,共和新路再次进行了延伸拓建,南面开始建造横跨沪宁铁路线的共和新路新旱桥,北面从老沪太路辟建延伸至场中路,部分路段拓宽为20米以上,铺上了黑色沥青,结束了30多年来泥石煤渣铺路的历史。1959年,共和新路又进行了一次拓建整修,拓宽了虬江路以北至中山北路的路面,又从场中路向北合并了原一二八纪念路南北走向路段至长江西路,建成路宽14米的道路,成为当时连通“张苗一条街”的上海南北交通路网中最长的主干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宝山钢铁总厂的建设投产、铁路上海北郊站的扩建以及彭浦新村、通河新村等大型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和不断扩容,共和新路上的人流、车流、物流急速增长,又向北延伸至蕴川路大桥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共和新路拓宽整修成为常态。特别是1993年开工建设的南北高架道路(当时叫成都路高架工程),从苏州河南岸跨河过来,在共和新路上一路向北,连通了天目中路立交和内环高架立交后直至洛川东路闸北公园门口落地。此时的共和新路,拆除了已有35年历史跨越铁路的新旱桥,路面再次拓宽,地下管线也全面更换。从洛川东路至走马塘大桥的路面,也进一步拓宽为36至44米,与高架道路车行道相匹配。

  进入新世纪后,共和新路再次蜕变,南北高架道路北延伸段开工建设,这项建设时名为共和新路高架道路的工程,不仅有高架道路,还为地铁一号线北延伸段出地面上高架预留了空间。高架道路于2002年12月4日建成通车,在柳营路与南北高架道路联通后向北直至泰和路,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横贯南北的交通要道。令人瞩目的是,在灵石路以北的高架道路,还是道路和轨交共享的双层架构,顶层为南北高架快速路,中层为轨道交通一号线北延伸段,底层为“六快二慢”的地面交通干道。共和新路上,汽车、地铁在高架上分层疾驶的景观,在上海也是首次出现。

  现今的共和新路,南起苏州河北岸的光复路,北达宝山区的蕴川路,全长11公里,二至三层的立体道路,横贯上海北横通道和内环、中环等主干道,可以直达上海外环高架的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