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上海】谢谢上海,曾经最温暖的收留

10.09.2015  21:52
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编导手记“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
上海是唯一的例外”这是由德国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改建的博物馆里写着的一段话。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遭纳粹屠杀。上海这座万里之外同样饱经战火离乱的东方城市,却以宽广的胸怀庇护了约两万名犹太人。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筹拍,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有人说,看完就好像是看了一场七八十年前的“真人秀”,让历史从绝望中生出希望。小编找到了这部纪录片的编导,八一八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产自“义乌”的柏林墙                   文/范士广来德国是为拍一个关于仇恨与隔阂的纪录片。地陪说,来柏林不去柏林墙就好像到北京没有去长城。要我说,没有摸过柏林墙而想体验仇恨与隔阂的记者不是生活的好导演。

这处柏林墙遗迹超过一公里,我也和其他没有经历过那个时刻的各国年轻人一样举着剪刀手自拍。满墙都是涂鸦,涂抹着蜘蛛侠或美国队长。墙上裸露的铁栏杆挂满了分外眼熟的同心锁,看起来和祖国的景点毫无二致。在“美国大片”和“义乌制造”冲击下,这段没有被二十六年前自由的人流冲倒的柏林墙如今看来换了一副面貌向世人诉说起了天下大同。所有这些人类自己铸造的隔阂不论曾经是怎样的铁壁铜墙,终归会有一种力量让它先颓败,又长满新的人世繁华。这次想要纪录的也是一个消弭仇恨、填补隔阂的故事。再过二十一个小时,索尼娅要赶赴一个饭局↑这个饭局可不简单,是七十年后的再相逢。它设在距离柏林两百多公里的罗斯托克,那是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对索尼娅来讲,美食并不重要,关键是在这个饭店你隔着窗户就能看到港口的大船,进进出出。索尼娅在柏林打了好几通电话才确定了这个饭店的所有细节。她要精心准备。因为要赴约的人是她的姊妹,Monica和Gitar。他们从美国坐船穿越大西洋来到德国看索尼娅。德国也曾是他们共同的故乡。
你看,这是我们的合影。那个小男孩是我亲弟弟PETER。这是Monica和Gitar。”照片被放大了,黑白的,是四个人的合影,
三个女孩儿穿着漂亮的裙子站在男孩儿后面他们脸上泛着笑意那是儿童特有的对人世的善意。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地点在距离德国上万公里的上海索尼娅和她的弟弟PETER与邻居家的姐妹Monica、Gitar在上海的一个公园,拍下了这张照片。索尼娅和Monica姐妹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逃亡到上海的犹太人。自从纳粹在德国掌权后,犹太人的噩梦开始了,他们无处容身,从德国、波兰、奥地利等纳粹占领区开始逃亡。与此同时,数百万的犹太人被赶到集中营,被奴役屠杀。这是种族的屠杀,是要将犹太人消灭。犹太人要逃亡!但“沉默的大多数”助长了恶的嚣张跋扈几乎没有国家或地区愿意接受他们。在纳粹划定的居住社区内,索尼娅的父母和他们的犹太同胞们开始窃窃讨论:往何处去?何处才能不被侮辱,不被屠杀,从而给予他们人的权利与尊严?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上海!这个遥远的东方都市出现了
这也几乎是他们在这个星球上唯一的选择。1939年,索尼娅一家终于买到了发往上海的船票。
10月索尼娅在上海出生,在当时她这样的犹太人孩子都被称为"上海BABY"。战争结束后,Monica姐妹去了美国,索尼娅重新回到柏林当了一名英文教师。 Monica姐妹,在美国,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家庭主妇。七十年的时间,各自在大的历史环境下,经历着自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索尼娅找到了他们。
一扭头,索尼娅奔跑了起来!
她张开了双臂!像是要拥抱全世界!
四个人紧紧抱在一起。没有人哭泣,都在笑,彼此看着。人类历史的伟大剧本仍在继续而索尼娅觉得这次姊妹再相逢更像是一首诗。从柏林到上海,一路向东,逃避一部分人类的追杀。在上海,他们躲在爬满蜘蛛网的床底下,躲避从天上掉下的炸弹,假装是在玩躲猫猫的游戏。他们是儿童,那时新奇多一点,恐惧少一点。七十年后,姊妹再相逢,除了感叹世界真小,还有历史的诗意。Happy ending的故事过于戏剧化。索尼亚 76岁,丈夫去世,独自生活,生活在东柏林。当年她从上海回到柏林时,应该有了记忆。她在柏林看到了柏林墙一点点的修建起来。她慢慢长大,结婚。她站在了冷战的最前沿。
就像当年被逼逃离柏林一样,索尼亚在柏林再次被分类、隔绝。这次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墙,从人类文明内部生长出来。

直到有一天被人流冲垮!但索尼亚至今仍习惯称自己是东柏林的人,她向我们在抱怨东西柏林退休金的不均等、东柏林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东西柏林的民众仍然存在偏见。 编导 范士广 几十年过去,一代人过去,隔阂仍在。就像德国人常说的一样:“柏林墙虽然倒了,但是我们心中的的墙依然还在。
看着柏林墙,我试着去推它,它坚硬如昨。索尼亚这一辈子的经历是人类经历的一次考验。今天,考验仍在!
沿街的小贩在叫卖“柏林墙”做的冰箱贴,8欧一个。这我倒有点兴趣,打算带块资本主义的墙脚回去.地陪赶忙制止了我:“这你淘宝上买啊,都是义乌的,很多,便宜多了。”经他一提点,我发现“柏林墙”看起来果然和“圆明园”石料也差不多满满的既视感。


本文来源:快播上海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