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小囡讲不来上海话 沪上开办少儿沪语训练营

18.08.2014  11:02

  “阿唷哇!做啥啦?蚊子咬我呀!快点上来呀!上来做啥啦?上来白相呀!”日前,记者走进市群众艺术馆少儿沪语训练营,两个7、8岁的小学员,一边说着上海童谣,一边玩着弄堂游戏。训练营老师、曾担任电台沪语节目《滑稽王小毛》编辑的葛明铭在一旁看着,并为他们纠正“”的上海话读音。

  孩子不会说上海话、说不好上海话,家长们的这些担心并非没有来由。葛明铭告诉记者,训练营第一堂课,他请学员们用上海话介绍自己,结果8成小囡说不上来。

   普通话思维占上风

  才上了4节课,葛明铭就发现,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还是新上海人家庭的孩子,明显都受普通话环境的影响,“比如大(du)馄饨,孩子们说话时脑子第一反应就是大(da)”。

  训练营第一堂课,葛明铭请班上每位小学员上台,用上海话做个自我介绍,结果让他大吃一惊,10个孩子当中只有两个勉强能说下来,“一个上海女孩用沪语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就再也讲不下去了。我看她顿了半天,就让她用普通话讲,一下子表达很流畅。这说明什么?现在孩子们不只是不大会说上海话,整个思维都是普通话思维了”。

  上海群众艺术馆培训部陶欣告诉记者,正是基于沪语传承的想法,今年暑假,群艺馆首度试水“少儿沪语训练营”,作为市民文化节的板块内容之一,没想到吸引了诸多家长关注。训练营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不过4岁,这个名叫Tiger的小男孩生活在四世同堂的上海人家,但Tiger的妈妈告诉记者,因为缺乏语言环境,孩子面对有意说沪语的父母仍不肯开口,“现在幼儿园里都不说上海话,动画片也全是普通话。有一天,我发现他学着电视上说‘干啥’,完全是北方口音。上海小囡说不来上海话,这事很严重,所以我们就报名来了”。

   建议与上海文化相结合

  葛明铭曾是《滑稽王小毛》的编辑、导演,《上海故事汇》策划、主持,不仅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对沪语教学也有一套心得。他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沪语学习越来越重视,部分幼儿园开始“说上海话”试点,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课程。“和成人不同,教孩子说上海话,不能照搬所谓的‘音标法’,那太死板了,小朋友接受不了。把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结合起来,我觉得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

  此次少儿沪语训练营共有6节课,在课程中,葛明铭把上海文化和上海话结合起来,以上海弄堂、上海叫卖、上海小吃、沪语游戏等形式开展教学,说说唱唱、穿插游戏和情景模拟,倒是吸引了孩子们。

  记者旁听了一堂关于上海小吃的课,发现日常生活中被误用的上海话还真不少。比如上海“早餐四大金刚”中的“粢饭”、“豆腐浆”,如今常被称做“粢饭糕”、“豆浆”,“事实上,粢饭与粢饭糕是两种不同的食物,而上海话不大说豆浆,多用‘豆腐浆’这种说法”。至于“小笼包”、“生煎包”的说法也不标准,正宗沪语表达应该是“小笼馒头”、“生煎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