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科普阳光”唤醒“创新种子”

09.10.2014  11:58

 
      17.24%,是“十二五”末申城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也是上海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常年从事科普事业的市科协负责人表示,要达到这个与国际接轨的“高指标”,靠单打独斗不行,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随着“科普号”地铁呼啸而过,上海科普正尝试以各种新模样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日前,由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的15家科普示范单位和25个示范项目新鲜出炉,预计到明年底,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将双双满百。

  白发老人成科普达人

  在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老龄人口占了30%的梅陇三村,以前如果问起居民们什么是生态环保,许多人都说不太清。但这个曾经蚊蝇乱飞、烟头遍地的老式居民小区,如今成了梅陇地区的生态明星。

  转变是由具有科普意识的凌云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叶红带动的。一次,他在台湾旅游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垃圾桶。如今,走进梅陇三村,每个楼道口都放有这样的垃圾桶,用来收集果皮菜渣。居民扔完垃圾,要撒上一层特制的菌粉。一个星期后,垃圾就会被分解成液体和残渣,前者是除垢的好材料,残渣则成了种花人家的花肥。

  如此新奇好玩的垃圾处理法,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年幼懵懂的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如今,碰到“不懂规矩”的新住户乱扔垃圾,居民们会自发站出来劝说。这一“凌云生态家”模式经宣传推广后,今年已引得7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

  企业掏钱建科普场馆

  想做成一个出色的科普项目,单靠政府拨款总是僧多粥少,若激发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的热情,更多人将享受到科普阳光。

  事实上,企业也有科普需求。坐拥菇菌科普馆的上海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毛传福说,建一家行业科普场馆,彰显了企业在该领域的权威水平;拥有中国乳业博物馆等11家科普场馆的光明食品集团产业部副总经理余从田表示,公众能从科普场馆中学到知识,也能增加品牌忠诚度。

  哲学老师加盟科学教育

  一颗异想天开的科学种子,如何实现落地、生根、发芽?由市科协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全国首家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教育平台——上海STEM云中心日前正式上线,首批精品课程让众多喜欢动脑却不知如何动手的科学少年,迈出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公民科学素质基础越好,提升的难度越高。要实现从“十一五”末的13.74%到17.24%的增长,青少年是重点人群。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厄温·内尔日前在参观向明中学时表示,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比一门心思角逐诺奖更重要。

  在向明中学,无论学业有多忙,每周2节社团活动课和2节科学选修课是雷打不动的。学校科学总辅导员徐雅敏说,比起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于是,一位从事文科教学的哲学老师加盟科学教育,他开设的科学思辨课还登上了热门课程排行榜。学会科学思辨,同学们不仅对网络谣言多了几分辨别能力,更为学校每年捧回六七十项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