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上海要建"紧凑型"城市 公共设施建设应提前布局

31.08.2014  10:07
  黄浦区老西门一旧城改造地块即将启动,对于这块堪称“寸土寸金”的珍贵存量土地,有专家提出,能否适当提高其容积率限制,以更好地“物尽其用”。

  未来人口增加趋势如何?城市规划又怎么应对可能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考虑到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上海应在制定2040规划的过程中,提前布局、建设配套公共设施。

   上海要建“紧凑型”城市

  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城市建设催生了本市数千幢20层以上高楼,但也给宜居性带来影响。2003年,上海开始实施“双增双减”,即中心城区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

  相关专家表示,这种建设“低密度、花园式城市”的发展思路,对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但一定程度上和上海近10年来人口持续上升的趋势不匹配。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越敏预测,到2030年,上海人口可能会接近3000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认为,应正确评估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适当调整容积率等限制政策,建设“紧凑型”城市,提前布局全市公共设施。

   借鉴国外大城市变迁规律

  公共设施如何分配,专家认为不能“撒胡椒面”,而应根据现有资源进行“不均等分配”。

  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县城面临刚好相反的问题。中心城区集中了优质的公共设施,但常住人口增速却不断放缓,对公共设施需求也不如以往旺盛。而部分郊区新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入住人口,但配套的公共设施却仍按户籍人口数量配备,导致供需缺口不断增大。从这个角度看,郊区新城需要根据实际居住人口数量,建设更多配套公共设施,而中心城区则主要是完善、升级现有设施。

  不过,陆铭提出,参考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轨迹,未来上海中心城区有可能会迎来人口的“回归”。“随着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上海应准备迎接人口再聚市中心。

   建“垂直城市”好处不少

  至于该如何建设“紧凑型”城市,专家建议可参考新加坡的“垂直城市”模式,即在土地复合利用的基础上,在一栋高层单体建筑内,同时实现居住、公共绿地、文化娱乐、餐饮等多项功能。

  建设“垂直城市”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通勤交通流量,还可以增加区域人口密度,有利于部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曾有人拿浦西田子坊和浦东联洋社区作比较,这两个区域房价接近,但田子坊由于人口密度高,周边餐馆每天晚上都要“翻台子”,而联洋社区的晚间上座率普遍只有七成。另外,“紧凑型”城市还往往意味着高密度的路网。这一点未来也应在规划中有所体现。本报记者陈桂兰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