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范围 打破园区"优惠依赖症"

29.12.2014  08:45

   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范围

  (一)陆家嘴金融片区共34.26平方公里

  范围:东至济阳路、浦东南路、龙阳路、锦绣路、罗山路,南至中环线,西至黄浦江,北至黄浦江。

  (二)金桥开发片区共20.48平方公里

  范围:东至外环绿带,南至锦绣东路,西至杨高路,北至巨峰路。

  (三)张江高科技片区共37.2平方公里

  范围:东至外环线、申江路,南至外环线,西至罗山路,北至龙东大道。

  东方网12月29日消息:挂牌成立一年多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摆在了公众眼前。数字能证明上海自贸区运转良好,但透过数字,评估者看到的是这场国家试验的变革核心:负面清单管理、贸易投资便利、金融领域创新、事中事后监管……

  不同的评估机构虽然评估方向各有侧重,但记者注意到,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上海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监管方式等方面实施众多创新举措,取得重要突破,打造了改革开放新高地,对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试验催生发展理念转变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人们在期待之中,也有些许纠结和焦虑:一种声音来自企业——自贸区如果没有税收优惠,吸引力在哪儿?还有种声音来自其他开发园区——如果上海自贸区吸引力很大,企业都跑过去了,他们该怎么办?

  领导、专家,一次次“解惑”:上海自贸区是什么?它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政策洼地;它是一项国家试验,不是上海的自留地;它是聚焦经验成果复制推广的苗圃,而非供人供己观赏的盆景。

  但,要打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优惠依赖症”,并不容易,何况上海自贸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从无到有的试验。

  “过去,企业到银行来,问得最多的是贷款利率有没有优惠。现在,企业开口闭口都是‘FT 账户’。”透过中国银行自贸区分行的窗口,办事员眼中的微观变化折射着观念之变。

  一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制度创新的魅力。贸易便利化降低时间成本,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缔造着商业机会的各种可能性……每家企业来到上海自贸区,都会算笔成本账,天平一头是“人有我无”的税收优惠,另一头则是源自创新且想象空间无限的制度优势。

   试验催生改革创新智慧

  一个好的自由贸易区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这一问题,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曼杜卡的看法富有思辨意味。

  “其实最好的自由贸易区往往是国家改革的先行者,应该是改革的促进剂而不是替代品,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会成为新的标准,反过来会推动竞争力、就业、经济增长,并且创造非常好的文化。

  细细品读,可以从他的这段论述中读出很多意思。替代品,意味着成立上海自贸区本身就是改革举措,把上海自贸区建好就是完成目标;促进剂,则意味着把上海自贸区建起来,就是搭建一个国家级实验室,通过各种试验,积累经验,促进更大范围的变革。

  如果是替代品,可以一步到位,但这不是自贸试验的本意;定位于促进剂,就必须注重把握节奏,边试边改,这特别能考验改革者的智慧。

  在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教授看来,自贸试验第一年,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做得最多,迈的步子最大,超过其他任一领域。那么,其他领域是否还不够快?

  略带焦急的期待普遍存在,但从专家到企业家,普遍意识到不管是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还是服务业进一步开放,都需要把基础夯实,那就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贯穿各项制度创新的始终。

  “在一定程度上,负面清单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政府的管理措施是否公开、透明、高效,让市场主体对市场准入、投资回报有稳定预期,这才是市场最关心的。”针对“负面清单长短”的热门话题,市领导曾这样表示。

  循序渐进,是一年间自贸试验试出的“大智慧”。四大领域制度创新交织推进,相辅相成,但其中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行时点都经过深思熟虑,体现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

  比如作为自贸试验重中之重的金融改革,上海自贸区成立半年后才推出分账核算体系的重磅金改细则。“像金融领域的重大改革,保持适度谨慎是对的。因为一旦犯错,过程难以逆转”,“这恰恰反映了上海自贸区改革节奏把握得相当好”……对于金融改革的审慎,许多专家学者予以肯定。

  在专家看来,在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节奏的重要性不亚于改革措施本身。

   试验发于上海大胆探索

  从一开始,上海自贸区更在意的,就不是本身创造多大财富。它是一个实验室,所做的每一项实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成果走出实验室”。

  一年来,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成为自贸试验的前哨。为了贸易便利化,针对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创新的种种业务,他们埋头试、用心改,创新打造了一套套从未有过的监管体系和操作办法。企业和监管者亲切地把这些称为“土办法”。就是这一批批灵活管用的“土办法”,眼下正逐步走出上海自贸区,走向全国各地的通关口岸。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区内一项颇有典型意义的制度创新。在上海自贸区成功运作的经验之下,明年上海政府其他部门,包括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也将纳入“单一窗口”。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单一窗口”模式有望在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范围率先推广复制,从而提升中国口岸的整体竞争力。

  据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介绍,2014年8月,海关总署在自贸试验基础上形成的海关改革措施,已在长江沿岸51个海关监管区复制推广。9月上旬,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也已开始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从9月18日起,全国除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其他有条件的海关口岸也将逐步推广自贸改革措施,让企业真正享受改革红利。

  从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有27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或者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其中投资管理方面有13项,包括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措施有10项政策,例如先进区后报关等,以及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应用等4项金融领域成果。

  自贸区的扩围已经开始,扩围意味着自贸试验的复制推广正在“换挡加速”,好比一个小型实验室,扩展到一个较大规模的技术中心,开始拥有中试能力,距离“批量生产”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