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上海能工巧匠同台比拼 用技能魅力成就职工的未来

19.11.2020  17:13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面对机器人和自动化产线的挑战,工人未来的一席之地在哪里?

  11月18日上午,在浦东举行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专场竞赛决赛上,近400名从本市选拔而出的能工巧匠们用自己娴熟的技术给出了答案——只要一技在手,“”永远是企业的“主角”。

   机器人还是得听“”的

  据悉,当天上午举办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专场竞赛共设32个技能项目,包括8个正式比赛项目、12个展示型比赛项目和12个互动体验项目。

  其中,工业机械、增材制造、工业4.0-智能制造产线集成等13个项目均为世赛项目,虽受疫情影响,但本次大赛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市有38支代表队,近400名专业选手参与角逐。

  在工业机械的比赛现场,记者看到了一幕场景:一群选手正在用现代化车床进行洗、钳、刨、抛光等一系列加工,而这不过是这场比赛的一个模块。

  “工业4.0的发展,对一线职工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该场比赛的裁判长、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首席现场工程师沈醒告诉记者,工业机械的比试,既要比组合件的锉削和装配,也要比气动装置回路的安装和调试,还要比工艺编制与夹具分析。

  听上去有点复杂?沈醒形象地举例道,“这其实就是相当于在帮企业设计、安装、调试一条全自动生产线。

  沈醒颇有感触地表示,如今职工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尤其是要学会做机器的“主人”,“的确,自动化产线是比人工要快,但搭建、调试、修复、保养一条产线,一定少不了工人。未来,企业只有会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

  同样,在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赛区,一台台工业机器人也在“乖乖”地接受调教。裁判长许丹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完成包括编程、机械抓手装配和故障排除等模块的考验。

  “机器人之所以聪明,离不开人。”许丹指出,每一台工业机器人在上生产线之前,都是先要由工人为其组装“身躯”、找好合适的“手臂”、编程丰富其“大脑”、还要帮其“看病”,“或许走在无人工厂内,你在产线上看到的只有机器人,但背后离不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服务和管理,方能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行。

   普通职工也可华丽转身

  上届大赛“上海制造”专场竞赛SLA 3D打印项目的冠军得主祝高洪今年首次以裁判身份参赛。这个来自四川南充的小伙技校毕业后从普通的钳工起步,目前已是公司的设计高级工程师,为苹果、伟创力、思科、戴尔、惠普等500强企业研发供应零部件。

  谈及今年的“华丽转身”,祝高洪坦称,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高手精英同场竞技的舞台,更是各行各业人才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在这里脱颖而出,“希望今年的选手也能像我一样享受比赛,精进自身的技能水平,成就自己的未来。

  “能够提前两年感受世赛氛围,对裁判和参赛选手来说都是一次新鲜体验。”一位参加增材制造比赛的选手现场向记者表示,本次大赛的赛场规格、竞赛项目、比赛模式、评分规则等都参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设置,对参赛者要求也更加综合全面,“我们能够参与其中,无论结果如何,就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角度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高技能人才总量115万

  有意思的是,除了竞争激烈的比赛项目,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众多趣味十足的互动体验项目,让到场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技能的魅力。

  例如,申通地铁在现场特制了一条地铁线路,利用三维布景技术可以让观众“”遍上海各大热门景点;疫情期间,凭借智能消毒机器人、病房服务机器人等走入人们视野的钛米公司,则借助VR技术再现上述机器人在隔离病房紧张工作的场景。

  技能人才是助推产业发展、推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数据显示,目前,上海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15万,在技能劳动者中比例超过34%,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为了能让更多能工巧匠得以诞生,上海制定实施了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建立上海“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面向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方面,上海制定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每年定期发布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鼓励企业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津贴制度,并做好“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工匠”选树表彰工作。

  来源:劳动报   作者: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