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不能抓住大纤维产业发展的机遇?

20.08.2016  02:08


  上海这样的城市如何发展先进制造业?应该是既符合国家战略,又结合上海的特点。不同于轻资产的服务业,一个好点子一笔天使资金或许就能打出一片天下,先进制造业具有重研发、重资本投入的特点,所以更加需要远见,不能一窝蜂地上那些“热门”。而远见不只是看人家在干什么,更要基于自己的“创新密码”,就是这个城市有利于创新的特质。
  创新密码在哪里?有人从“领域知识”的视角提出一种解码路径。今年5月份美国出版了《未来的产业》一书,作者埃里克·罗斯在担任希拉里国务卿创新顾问时曾走访无数创新活跃地区。他访谈的许多专家认为,硅谷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只要拥抱新科技,传统产业基地也能抓住机遇,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充分用好自己的“领域知识”,例如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有过25年创投行业经验的马克·格仁伯格认为,只要本地的领域知识存在,大数据分析将可能激活老工业基地。
   什么是“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domain expertise)这个概念最早可能起源于软件行业。人们发现通用软件产品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软件本身的优质,而且需要对具体行业和领域的深刻理解。
  领域知识首先可能想到的是该领域知识的源头。如果在这个领域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专业知识和人才,比如存在研究型大学,就会增加相关产业在该地域自然集聚的可能。但是作为产业集聚的要素,不仅要活下来,还要长得大,仅仅依靠知识创造这一点恐怕还不够,有些新建的科学园区虽然按照这种理念引进或新建了研究型大学,即使产出了新知识也未必能培育或留住产业。
  领域知识的原文中expertise,不仅有显性知识的含义,还包含对这个领域的认识、理解、经验甚至社会认同这些文化层面上的隐性知识,有些传统工业虽然衰退甚至消失了,但可能留下这个行业的领域知识。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地区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经验对于区域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近来最热门的金融技术(FinTech)的地域集聚特征或许就是领域知识起到作用的一个实例。金融长期以来属于传统的服务行业,比特币、区块链这类技术并不起源于传统金融业。数据表明金融技术行业现在聚焦在硅谷、纽约和伦敦这三个地区。以新创企业所获投资规模论,硅谷稳居第一;但是据两家咨询公司最近合作得出的调查,实际形成的金融技术行业(注意不是金融行业)从业人数的排序却是反过来的:伦敦4.4万,纽约4.3万,而硅谷仅仅1.1万。可见原有金融中心城市在产业形成方面更有优势。
  以上的结论主要来自对美国情况的分析,而对于上海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领域知识对今后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是不是有价值、能不能发挥推动作用,还是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的。
   大纤维”:初现端倪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笔者在读到《未来的产业》中关于领域知识的相关章节时,正在参与为一个新兴产业命名的讨论。
  上海纺织机械行业退休的一位资深专家一直在观察国际同行的新动向,他发现德国几乎在提出工业4.0概念的同时,制订了一个属于工业4.0范畴的国家项目:“未来纺织”,并作为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典范。或许是因为“纺织”这个名字太传统,国内虽然高度关注工业4.0,却很少注意这个领域。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推出有关纺织技术产业集群的国家战略和研究发展计划,尽管名称各不相同。美国的“革命性纺织”概念虽然推出时间稍晚,但是力度强劲。2016年4月美国宣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在麻省理工学院组建第8家研究中心,就是由国防部牵头的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研究中心。一位前美国国防部高官甚至说,“对美国军队来讲,纺织行业的重要性仅次于钢铁”。我国虽然一部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其他名义下开展,例如在材料领域的碳纤维、低维材料和石墨烯等,但尚未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新兴纺织技术产业集群。
  几位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长期从事智能制造、半导体装备、自动化仪表、钢铁、纺织科学、纺织机械和信息化等领域研究的专家自发组成的工作组,经过将近一年时间努力,汇集各方信息,最近得出一个重要判断:一个以智能纤维为基础的新兴技术产业群将要在全球诞生。其核心技术在于制备多种材料、结构和功能的新型纤维,可在纤维上实现传感、通信、计算、执行和储能等功能;这样的纤维织物具有巨大的智能应用前景,可能渗透进庞大的下游产业,为那些产业带来颠覆性变化。国外有专家认为这个产业群将可能推动新的工业革命。由于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称呼,我们这个工作组认为可以把这个未来产业集群命名为“大纤维”。“纤维”保持了与纺织工业的血脉联系,“大纤维”突出了下一代智能纤维技术的多学科跨领域特征,特别是其产业链和颠覆性影响将延伸至其他许多重要行业的特质,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纺织行业。
   上海能否从“母亲工业”出发解码产业创新
  不久前上海纺织集团一位领导说,纺织曾是上海的“母亲工业”。这话说得非常准确。19世纪后期,上海出现中国人自办的纺织工厂。建国后,上海纺织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全行业职工高峰期达到55万,多年占据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甚至成为上海工业的代名词。经历过90年代的行业大调整,虽然目前的纺织人仍在探索高端创新之路,并且在新型纤维等新材料研发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上海纺织行业的规模毕竟已大大缩小,传统生产能力也已基本退化,上海是否还具备引领中国“大纤维产业”发展的领域知识和基础条件?
  我认为相对而言,这些优势仍然存在,只是需要去挖掘。
  第一、上海仍然具有国内的纺织“领域知识”优势。目前该行业全国的两院院士中上海仍占大半,上海有过全国唯一的“中国纺织大学”。领域知识还包括社会认同,上海人对这个新兴产业应该有认同感。美国在振兴制造业时就面临年轻人对该行业社会形象的认同困境,所以2014年10月在《就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致总统的报告(APM2.0)》的有关制造业人才战略中特地设计了重塑制造业形象的对策。
  今年7月份,杨雄市长在虹口调研时,叮嘱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传承好城市历史文脉,留住上海的“城市密码”。如果上海能率先举起大纤维产业这面旗,做出规划,提前布局研发和产业,就既传承了上海的产业创新密码,又抓住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德国工业4.0的未来纺织国家项目也是定位在传统纺织基地萨克森州/图灵根州,这决非偶然。
  第二、大纤维产业并非从传统纺织业中自然生长起来。它与纺织业的关系类似金融业与金融科技。然而这个新兴产业不同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大纤维产业需要强大的创新、科研和制造业能力作支撑,虽然上海市不再是建国初期那个独占鳌头的工业都市,但就同时具备门类齐全的科研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言,仍然在国内有较大优势。
  第三、国家要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势条件。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提出,如果把国际高科技产业竞争看作赛场,我们“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率先进入“大纤维”这样一个目前初见端倪的新领域,可能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取得卓越成就的机会。当然,与以往对标和赶超发达国家已经成型的高科技产业相比,这一次因没有明显成型的标杆,难度可能更大,然而只有把握住这样的贴身机会才有可能在关乎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非常值得为之努力奋进。(作者 缪其浩)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