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转型互联网金融探索实践进行时

23.07.2014  13:41

      火爆一时的余额宝收益率在下降,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同。

  7月14日,市委书记韩正与互联网金融专家座谈时说:“当今世界,互联网基因已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正极大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激发社会活力。上海要守住底线、鼓励创新,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创新政府监管上,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阿里、腾讯没在上海?我们也在反思。上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四新’产业的发展。我们过去对传统产业用固有思维模式,你来了我们给你弄块地,财税给你优惠,而这‘四新’产业更注重信用、法制、人才准入,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的思考。

  在上海互联网金融探索的前沿阵地——外滩,我们能听到怎样的声音?

  在黄浦区委书记周伟看来,互联网金融是新技术、新产业,也是新模式、新业态,他这些日子与互联网金融打交道,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和管传统产业的方式不同,想让互联网金融在外滩生根发芽,我们要服务而不仅是管理,要营造环境而不仅是制定政策,要创造舞台而不仅是提供场地。

  新金融弄潮儿创造新第一

  在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业态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新金融”一词越发抢眼。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声音,都有“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明确指向。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少不了“新金融”的强势存在。在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领域,创造了近现代金融史超百项第一的上海外滩依然走在了时代前沿。2009年上海确立“一城一带”为主的金融布局构架,黄浦区在对外滩金融集聚带进行功能定位时,就突显“新金融”特征,与陆家嘴金融城错位互补、协同发展。2013年,黄浦区正式提出建设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的外滩金融创新实验区,并发布《黄浦区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率先明确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又一个“第一”。

  政府的强烈决心引发业界的积极回应,新金融弄潮儿们在浦江边写下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多个“第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份研究报告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本互联网金融研究专著出自这里,中国第一个持牌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这里迈开第一步……前天首发的《上海外滩新金融发展报告》,也是上海第一份互联网金融蓝皮书;而新金融高层峰会也此起彼伏在外滩开场。前昨两日召开的“2014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就在半岛酒店开得相当热烈,主办方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也把成功的主因归于这里有最适合新金融发展的土壤。

  而这场在外滩亮相的互联网金融峰会,因为聚焦于时下业界最热的“互联网金融”,也把主办方推至了前台。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这家“藏身”外滩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声誉不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外滩新金融的温度。

  根据新近出炉的《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在182个国家参与评选的6826个智库里,位列“最佳管理”排名第29位,是该榜单中国区第一;位列“最值得期待的智库”排名第40位,是该榜单中国区第三;位列“最佳会议”排名第39位,是该榜单中国区第四;位列“最佳合作机构”排名第50位,是该榜单中国区第四。

  《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可谓迄今为止全球智库评估领域最权威的研究成果,报告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项目发布报告,经全球1500多家同行机构(包括纸质、电子媒体,学术、公共、私有和政府研究机构)的1950多名专家历时8个多月共同完成。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明评说SFI“规模不大,却能四两拨千斤”,就是基于以下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背靠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汇集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资源。其次,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新金融研究特别适合在上海这样的环境中发展,与实务结合、与特点结合,有了好的种子容易开花结果。第三,与黄浦区合拍的合作。黄浦区数年前就提出了“新外滩·新金融”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去年,研究院与黄浦区人民政府的合作再升级,发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国民营金融研究中心”。去年7月,黄浦区推出“外滩金融创新实验区”战略,9月又推出了该战略的实施细则“四十六条”,其中,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是最重要的两个领域。王海明认为,外滩发展金融有底蕴有动力,外滩地域也适合新金融机构扎根落户。

  创新与开放的外滩基因

  步入盛夏的上海,今年的雨水格外丰沛。雨中,漫步百年外滩,古老又沧桑的一砖一石,在雨水的冲刷下又展露出清新、神气的面貌。

  在这条百年前就蜚声中外的“远东华尔街”上,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正在快速地发芽、生长、成熟。

  为什么又是外滩?老牌金融的阵地,何以又成为新金融的苗圃?面对外界的惊讶和不解,黄浦区委书记周伟的回答颇有哲意:“老外滩是新的,新外滩是老的。”在他看来,创新和开放,从来就是外滩的基因。这里的金融业源头是创新的,现在传统是历史上创新的结果,而今,新一轮创新的新金融在这集聚,也是水到渠成。

  是不是地方长官、区域规划的力推,成就了当前外滩的新金融业集聚势头?记者问周伟,他摇头:“外滩金融发展规划,更多的是一种追踪市场、适应市场变化的规划,“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任由外滩的优势释放出来,让这里文化的吸引力发挥出来”。

  早在2009年,外滩就提出要发展“新金融”,但当时并没有锁定互联网金融。2010年,这里继续深化新金融的内涵,探讨新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真正将目光聚焦到互联网金融,并开始研究,是在2012年,这是顺应市场发展、悉心追踪观察市场迹象的结果,到2013年,外滩正式推出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成熟思考。正如周伟所言,外滩的金融发展,始终是在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无独有偶,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也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是制度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己慢慢长出来的,不经意当中回眸一看已经成样子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是一个制度设计、顶层设计,不说‘野蛮生长’,起码可以说是‘自然生成’的现象。

  如果你研究金融集聚的规律,就会发现,在伦敦、纽约这样的世界级金融中心,都有这样的规律可循:金融业的聚焦是从自然形成到自觉集聚。最初的地理位置优越性,诱发了从贸易到金融的自然发育。接着,往往是由于高度自由开放的特点,催化了金融创新的开展。待到规模效应、声望效应形成,竞争优势就初步确立,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金融市场形成。在此过程中,金融区的最初形成,往往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随着金融区的壮大、成熟,政府部门才会采取战略或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巩固其中心地位。可以说,对于个中规律,外滩深谙其道。

  “外滩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外滩,历来就是靠开放、创新,外滩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海纳百川、包容并蓄,这就是外滩金融的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周伟说,为什么外滩这么一个老牌的金融区,可以集聚那么多新金融的机构和业态,这与外滩骨子里的创新文化密不可分。

  说外滩、道上海,面对外来的事物、新生的事物,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把它融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上海的文化性格。而外滩,恰恰是上海这种“海纳百川”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最有力的实践者,是上海文化的缩影。因此,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百年外滩再立潮头,成为新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集结地,这就不意外了。

  有意思的是,纷至沓来的机构、慕名而来的人才,选择外滩的理由,往往不是看中这里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纯粹地被这里浓郁的包容并蓄的外滩金融文化所吸引。周伟强调,仅仅靠政策性的开放是不够的,市场自发的开放,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传统金融与新金融共生共荣

  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间,外滩已成为新金融力量的聚集地。

  新金融来了,传统金融退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周伟指出,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生的互联网金融,不会取代传统金融,而是做到传统金融无法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是对现有的金融体系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金融领域的初来乍到者,业界有意见认为这是“搅局者”,而其实,“搅局者”也可能是一条鲶鱼,它促进了传统体系改善服务,得益的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消费者。

  周伟坦言,在这一轮吸引新机构入驻的过程中,外滩更倾向于发展新金融,但同样也欢迎传统金融业,“但这些传统金融业的机构在这里,同样需要适应外滩不断吐故纳新的金融文化,顺应外滩的变化而改变自身”。

  他所指的改变,是指传统金融机构把他们的一些功能性机构、新业务放在外滩。在空间寸土寸金的外滩,这样的双向选择,无论对作为舞台的外滩,还是对作为主角的机构,都是一种默契的理想状态。如今在外滩,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同样林立,但不同的是,他们设在这里的功能在悄然变化。比如,农行在外滩有信用卡中心、私人银行业务,中行在外滩有贵金属投资中心、航运金融服务中心。

  所谓“新金融”,既包括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拓展或分拆出来的新业务板块。现在和将来,新金融的作用都不可低估。即便是传统金融机构,如今放在外滩的部门,也是做创新业务的。

  如今的外滩,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办公总部数量名列全市前茅,以私人银行、财富管理、股权投资、金融期货、投资银行为代表的资金和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动作频频。

  外滩的创新氛围,赋予了新型机构落户、创新业务开展一种“加速度”。2013年,外滩推动全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落户上海,还引进百度、京东等优质企业,参与小额贷款业务试点工作等。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金融专业服务机构汇聚黄浦,与金融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协同互动,推动着外滩金融集聚带的生态圈共生共荣。

  新金融是市场间一支鲶鱼先锋队,他们的到来,催化了金融业加速变革,金融脱媒在加速,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步伐也在加快。这种新与老的良性互动中,百年金融地标外滩,如今又成为上海的金融业新高地,这里的金融生态圈,生机勃发。甚至,这里有望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排位赛中靠互联网等新金融后来居上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也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创新等。沿着这一发展趋势,我国的证券、信托、财富管理、私募股权等新兴金融业务的重要性也将上升。而外滩的金融发展思路,契合了这一大趋势,正当其时。

  给你一个难以拒绝的外滩

  拿什么吸引新金融企业来外滩?肯定不是优惠政策,你来,或者不来,外滩就在那里,不卑也不亢。

  “用土地吸引,用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在外滩集聚新金融的过程中都没法用”。

  黄浦区委书记周伟说。那么您是怎样打动潜在的落户企业的呢?面对记者的追问,他抖漏他的法宝:给他看地图。

  茶杯移开,清出桌面,把上海地图平铺开来,一条黄浦江蜿蜒而下。周伟的手指向图中,浦江的西面沿岸,是外滩的所在,“我们就在这里”。

  所在,即是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明眼人一目了然。看地图,你能读懂外滩。

  接着是讲故事、话历史。外滩金融史话,浦江之畔,潮起潮落,百年流变,多少风流人物、风云故事。外滩有金融文化的历史渊源,它是现代金融的起源地,深厚的金融历史文化底蕴,远比千万句的说辞,更能触动人心。

  要说的还有未来,也在地图上。沿着外滩百年风貌建筑群再南下,历史在延续,有生命的外滩在继续生长——南外滩,同样要延续外滩的金融使命,新的舞台已经在打造,适合新生代金融业态发展的建筑空间和业态布局已经准备好,交通、商业配套,更是提前部署、超前建设。择邻而居,远处是林立的老牌金融巨子,近边是勇猛发展、前景无限的金融新秀。在这里,政府的有形之手不会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只是会发现你的特长、服务你的需要、优化你的环境,静静见证你的成长,就如浦江潮水,有节奏有规律地,伴着外滩金融的一段段传奇史话。话地图,外滩真的懂你。

  这哪是叫你看地图?这分明是给你一个,难以拒绝的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