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入选"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

18.12.2015  10:06

  原标题: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格局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育创新沃土上海科技馆入选“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

上海科技馆的机器人讲座吸引大批观众。

  14年前的今天,上海科技馆正式对外开放,翻开了上海科普事业新的一页。如今,它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家5A级景区。在国际主题公园协会(TEA)组织今年发布的“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榜单上,上海科技馆位列第十三,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起成为上榜的2家中国大陆博物馆。为了让这座科普“旗舰”场馆更受国内外公众欢迎,在“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的上海科技馆精神引领下,科技馆人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特质之一,而这种特质,需要科普这片土壤来培育。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表示,科普工作要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展开,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格局。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科普场馆的重要阵地,在“大科普”格局中要发挥持续的引领作用,为在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不断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自博馆,惊艳亮相敢为人先

  今年4月18日,全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成为本市又一座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公众社会文化交流平台。来自老自然博物馆的马门溪龙、黄河古象化石模型,新馆精心打造的阿根廷龙机电模型、非洲大草原动物群像……让上海市民和各地游客“弹眼落睛”。开馆初期,展馆门口几乎每天都会排队,节假日更是常常出现“长龙”,让人们以为“世博会又来了”。

  新自博馆为何受到公众热捧?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姚强认为,展示设计的创新是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自然博物馆展示都是按生物分类体系设计,如动物标本按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而新自然博物馆引入“主题制”模式,从自然、科学、社会三个维度出发,还原一个更真实的自然界。如:“生命长河”、“生存智慧”、“缤纷生命”等展区的设计,引导观众从人文的视角看自然;“人地之缘”、“上海故事”等展区,则引导观众从自然的视角看人文。

  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也是上海自博馆有别于传统自然博物馆的一大亮点。馆内“最佳摄影点”——能眺望“犄角争锋”和“松果塔”展项,就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代表作。高10米左右的墙壁上,挂有各种动物的犄角,这些融合力与美的标本与粗犷的原木墙面搭配,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距“犄角争锋”不远处、悬挂在楼顶上的“松果塔”由约1000颗松果构成,组成一只巨大的“吊灯”,在灯光下投出斑驳的影子。“大自然是美的,我们在展示设计中,尽力把美展现在公众眼前。”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说。

   科普教育,激发好奇心创造力

  “我们一直关注着世界博物馆(科技馆)的发展趋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当前,博物馆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向对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博物馆的定义中首次把教育放到首位。”如何利用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资源,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种子?

  今年,上海科技馆推陈出新,开发了许多互动性很强的科学教育活动。热门活动的报名微信常常一发出,名额就被公众一抢而空。以“达人带你逛”为例,每期邀请一个专家在现场带着观众逛展区讲解展品,“剥开”其蕴藏的科学内涵。“只有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创新性地开发科普教育活动,才能让科普场馆更有看头。”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处副处长宋娴解释道。

  制作自己专属的DNA项链,将自然的奥秘戴在身上;用导电胶带和LED灯搭建纸电路,为自己的画作锦上添花……“STEM科技馆奇妙日”的活动内容就是这么酷炫,自然也吸引了许多肯钻研、爱动手的学生参与。

  除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也引导青少年亲近工程技术,成为小创客。在“科迷工作坊”之乐高小创客课程上,来自乐高活动中心的老师教孩子们如何将一堆零件组装成陀螺发射器。在虚拟机器人课堂上,老师讲授机器人编程入门课。电脑里那些能听懂指令、完成多种动作的机器人,让孩子们充满好奇,也对计算机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末,很多家长还带着孩子来参加上海科技馆参与主办的市级品牌活动——上海科普大讲坛。今年,科技馆围绕新闻热点和市民关心的话题,举行了十余场科普大讲坛,青蒿素、石墨烯、生物多样性……社会热点在哪儿,权威的科学解答就到哪儿。

  自博馆开馆后,很快推出了两个品牌教育活动——“绿螺讲堂”“一起聊聊吧”。在“绿螺讲堂”首场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何鑫作了题为《第六次大灭绝》的演讲。那时,电影《侏罗纪世界》正在热映。何鑫告诉孩子们,“侏罗纪系列”电影把霸王龙作为标志图案,其实并不科学,因为这种恐龙生存于白垩纪,而非侏罗纪。影片中霸王龙、剑龙同时出现,也不科学,因为剑龙比霸王龙古老得多,两者相隔1亿年。精彩的演讲,让观众掌握了许多古生物知识。

   场馆运行,安全为本管理创新

  公共安全,是科普场馆运行的前提和根本。上海科技馆运行保障处处长贾清介绍,今年,科技馆和自博馆都设置了馆内瞬时承载量,观众人数一旦达到这个数值,就会启动临时限流预案。春节、“十一”黄金周期间,两馆都启动了临时限流预案——关闭部分售票窗口,分批次放行游客入馆,同时在多个热门展区采取限流措施,实行单向参观,以免双向人流对冲,确保游客安全。馆方还组织党员和二线人员支援展区,党员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午间无休巡岗。

  推出这套管理举措后,往日黄金周期间展区内人头攒动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舒适的参观环境。外地游客反映,与往年春节黄金周相比,今年能更好地体验互动性展项,“不再走过、路过却错过了”。

  除了限流预案,科技馆和自博馆还推出了多个运行管理上的创新举措。由于限流,有时观众要在馆外排队区域等候较长时间,为此,馆方在排队区域搭建了遮阳挡雨的顶棚,为观众营造较舒适的环境;还安装了室外广播系统,及时告知大家还需排队多长时间。

  对于科技馆、自博馆这样的热门场馆,“黄牛”总是闻风而动、无孔不入。原先,有票没票的观众分两个队伍,“黄牛”就开始兜售。馆方在进馆规则上开动脑筋,在运行管理上不断创新,观众统一排队进馆后再分流:有票者直接进参观区,无票者窗口购票。这样一来,即使从“黄牛”手中高价买了票也必须排队,“黄牛”购票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幅提高。不久之后,“黄牛”基本销声匿迹。

  自博馆的公共安全,也离不开来自公安、消防、市场监督局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在自博开馆初期、国定节假日和双休日,馆方和属地齐心协力,得到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静安警方、上海武警、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学警义工以及街道的平安志愿者,都在第一时间支援自博馆,维护场馆秩序。为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一线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黄浦消防支队北京中队张辉教官来馆做消防培训;馆内特种设备繁多,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派专家进行了地毯式安全检查。

   文化是发展的思想灵魂

   精神引领,同心同德凝心聚力

  今年3月下旬起,“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上海科技馆精神大讨论活动举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全馆424名员工参与,参与率达到91.37%,共征集到195条表述语。整个活动广集众智、广纳群言,最终凝练成上海科技馆精神:“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科技馆人进一步提高了对自身岗位职责、职业素养与科普事业发展的认识。

  在庆祝建党94周年报告会上,“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上海科技馆精神表述语正式公布。“乐业”表达了要热爱自己的岗位,从中发现乐趣,工作中乐学上进,生活中乐观豁达,成就快乐人生。“专业”表达了要做专业精进的行家里手,就应勇于创新、敢于争先、乐于奉献,以专业的人成就专业的馆。“敬业”表达了立足科普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理想上做到勤勉尽责、尽忠职守。“致力创造未来”意味着,科技馆人要凭借乐业的心态、专业的水平、敬业的精神,为人生、为科技馆努力打拼一个无比精彩的未来,实现个人与馆的共同发展。

   榜样示范,感动人物团队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先进典型可学易学,发挥出他们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激励全体员工“乐业专业敬业”。

  2月14日,“信念的力量——2014年度上海科技馆感动人物”举行了颁奖典礼。纪录短片的镜头一一闪回,十大“感动人物”的形象和工作场景鲜活地还原在大家面前:收入微薄、家庭困难的明华物业李建龙师傅,从开馆起就每天为大家送桶装水,4年前送水受伤后,他改作保洁工,每天低头认真地擦好每一扇窗、抹好每一块地,他的话语朴素而感人:“我只想把科技馆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17岁就进入老自博馆的“老法师”徐建亚今年就要退休了,43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岗位,对待每一件任务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他眼含热泪表示,在新自博馆一定要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从他们身上,大家感受到一种叫做“敬业”的精神,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将这种精神摆在自己的心中,就必将实现事业的目标、人生的价值。

  今年11月,“心齐铸就梦想——2015年度上海科技馆优秀团队”评选活动启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海选、答辩与评比,最终十个优秀团队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精彩演绎自然之声的自博馆展教服务处讲解组,有快乐玩转科学的科技馆科普表演团队,也有从零开始、打造科普梦工厂的影视创作团队,还有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形式的生物万象志愿者团队……他们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勇攀高峰,在科技馆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

   全员培训,提升能力开阔视野

  思想高度决定行动高度。今年,科技馆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各种培训,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6月,上海科技馆“处长论坛”火热进行中。发言的中层干部侃侃而谈,并接受其他干部的提问、点赞或者“拍砖”,馆领导“热辣点评”。“处长论坛”是上海科技馆“践行三严三实,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2015年度干部专题学习培训班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培训班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

  “给头脑充电,为工作加油”员工培训系列活动是今年上海科技馆十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全年共举办六讲专题培训有,《大型场馆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全新思维与世界科普教育新走向》《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与实施》《团队构建与凝聚》《自我压力调适》《带你走进音乐王国。高水平讲座的举行,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前不久,来自馆各部门基层一线的优秀年轻干部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在师资力量上,培训班依托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64名学员集中授课,邀请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等著名专家作报告。在教学内容上,通过档案学习党史,讲述当前国内外形势,训练沟通技巧,锻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思维等。学员们还实地参观了徐汇滨江展示馆、漕河泾开发区、腾讯众创空间等,真切感受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家在积极思索“我能为科技馆转型与发展做什么”,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上海天文馆建设规划中的文化战略研究》《三馆志愿者统筹管理和分层建设的探索》等6份课题报告,为科技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责任是发展的使命价值

   社会共享,流动科技馆到边区

  2001年与上海科技馆同时成立了上海科技馆基金会(现名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多年来他们不仅将“赛复流动科技馆”送到上海各区县和长三角各地,还送到边远山区,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江西、安徽、海南、贵州等20多个省市,年均巡展200余场次,为缩小科普教育的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作出了贡献。

  为了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与上海学生共享优质科普教育资源,今年1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科技馆一起把“赛复流动科技馆”送到了甘肃省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基金会精心挑选30件科普展品及动手制作材料、科普影视作品等科普衍生产品捐赠给该校。它们将融入学校的科学课程,成为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新“窗口”;还将在环县300多所小学巡展这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小型化、标准化,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品。

  30件流动科技馆展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许多科学原理,使孩子们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们都看到了玻璃管中的障碍物吧?那为什么管中的乒乓球能穿越障碍物呢?”基金会科普工作者周巍问孩子们。只见这件名为“穿墙而过”的展品中,乒乓球能自由穿越黑色障碍物,原来这是里面有偏振片的缘故。

  由于领导和传播科普教育活动并覆盖到中国的边远山区,国际科技中心协会(ASTC)将2015年度“罗伊·L·谢弗行业前沿奖”之“杰出行业领袖奖”,授予上海科技馆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她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人文关怀,特殊客人应邀来馆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整合各方的优质科普资源,让科学表演、科普秀、科普临展等“科普盛宴”走出上海的同时,也邀请农民工子弟、农村和边区的特殊群体来馆参观体验科技的魅力,让孩子们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动力,积极践行让优质科普资源辐射全国,与各类群体共享的社会责任。

  “播撒蓝天至爱、共享科普阳光”项目是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联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一个品牌项目,曾获得“首届上海十佳慈善公益项目”。自2008年起实施至今,全市各区县已有约3.5万名农民工子女受邀走进科技馆,感受科技的进步。

  今年9月,静安区阳光之家学员、虹口区辅读学校学生、长宁区阳光之家学员和闸北区启慧学校的学生走进科技馆,聆听《剑齿王朝》科普讲座,在赛复DIY实验室里跟随志愿者制作手工DIY船模,观看了科普秀表演《结构的力量》和3D立体巨幕电影《加拉帕格斯:大自然仙境》。

  暑假里,上海科技馆还与市青联合作,让来自崇明岛的一批留守儿童在自然博物馆体验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美丽。这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在上海市区或其他地方打工,缺少关爱,而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在自博馆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搭建平台,携手各界创新发展

  上海科技馆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说:“14年来,基金会和科技馆一路携手、并肩发展,以‘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为宗旨,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致力于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

  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之际,在市科委、市教委及其他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科技馆共同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期间,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共16位知名专家学者被邀请登上“名人讲坛”作报告。《姚明和大象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观众,姚明通过讲述自己在非洲与大象互动的经历,发出保护自然的倡议。肯尼斯·贝林先生就《从课堂到原野——博物馆教育与自然保护》,讲述了以博物馆为基础的青少年自然科学项目。上海科技馆已经成为一个汇聚社会资源、保护环境的平台,许多中国声音正是从这里被传递到世界。这次,全市共有43.7余万人次参加了保护周活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承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以及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参与的新局面。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关于“3D打印世界”展教功能拓展活动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上海科技馆增设3D打印技术信息栏,推送全球3D 打印技术最新动态;举办科普大讲坛,邀请3D打印专家主讲;设立创智小天地、视频连线,展示最新3D打印产品,开展科普主题活动;丰富、改进“3D打印世界”展项设计软件;适时推出3D打印设计与创意大赛,将其打造一个长期、固定的科普赛事,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

  近年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科技大学等开展馆校合作,坚持了十几年的“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已成为馆企合作的共同品牌,与WWF等国际机构、国际知名博物馆也开展了广泛合作。上海科技馆为万众创新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科普大平台,让各种专业机构权威人士通过这个平台,与公众交流互动,展现最新的创新成果。上海科技馆正迈着创新的脚步走出上海、走向国际,不断提升上海创新文化、科普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