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改变藏区群众生活:让科学之光照亮雪域高原

24.08.2014  19:41

  20年前,如果在日喀则问一位藏族群众科技是什么,回答很可能是卫星、火箭、计算机等在当时非常“高大上”的东西。20年后的今天,再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科技到处都是,科技无处不在。”这是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区科技局副局长斯海雄在援藏工作中最深刻的感觉。这一变化标志着上海科技援藏20年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于科技的认识。

  20年来,上海科技系统共派出了7批优秀的干部,为日喀则地区带去了6500万元的资金与物资,组织援藏项目60多项,将科技的火种渗透进教育、医疗、民生、环保、文化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日喀则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协助其他援藏项目顺利开展。

  民以食为天,以科技推动日喀则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成为了上海科技援藏的头等大事。在拉孜县,在上海援藏项目的推动下,“拉孜县万亩青稞高产实验田”获得成功,增产45%,每年为该县增产150多万公斤。为了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科技援藏推动了南汇8424西瓜移植、亚东县种植木耳、江孜县蔬菜育苗基地等项目,不仅丰富了当地果蔬的种类,也让一批藏族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为了让高原的天更蓝、水更清,上海科技援藏的另一重要工作就是环保。2003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推动下,日喀则50kW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投入使用,不仅缓解了当地用电难的问题,更将大规模运用太阳能发电第一次带入了日喀则的土地。2005年,太阳能沼气项目正式启动,来自上海的技术能够帮一个牧民家庭一年节煤2吨。昨天,在上海市科委的牵头下,上汽集团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在不久的将来,使用清洁能源的国产环保汽车将有望在雪域驰骋。

  科技的核心还是知识的传播。从第一批上海援藏干部至今,促进教育与科普始终是常抓不懈的核心工作。1999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援建下,日喀则科技馆拔地而起,结束了日喀则没有科技馆的历史,成为了当地群众接受科普教育的最佳平台。2007年开始,上海多家单位启动日喀则地区科普工作,以“科技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形式走进偏远地区,让当地的群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科学知识。

  如果说上海援藏工作是一团带来光与热的火焰,那科技援藏的意义就是让这团火更亮更热。谈到科技援藏20年的变迁,斯海雄告诉记者,刚开始的工作注重教育科普,这是科技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基础;接着就是开展大量项目,以科技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而现在上海科技援藏则进入了“全面渗透”、“尽心服务”的新阶段。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藏族群众已经认识到,科技其实并不一定“高大上”,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解决方案,但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它无处不在,时时刻刻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虽然上海科技援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斯海雄说,在上海与日喀则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学之火一定会越烧越旺,照亮雪域高原的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