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发布本市女性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状况

08.03.2015  17:59

  职场上女性发展会遭遇“玻璃天花板”吗?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昨天发布的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之“女性从业人员‘劳动就业’状况”显示,不仅女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明显低于男性,女性从事管理性工作的比例也明显低于男性。

   女性工资明显低于男性

  受访者中,男性、女性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872.60元/月和4492.13元/月,女性比男性平均低1380.47元/月。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一趋势在各年龄段中均相同(唯一例外出现在老年女性从业人员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30-49岁的人生黄金工作发展时期,女性的工资性收入与男性差距更大,达到2000元/月左右。这可能与婚后女性需要照顾孩子,而阻碍其职业发展有关。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在结婚后,工资性收入都有明显提高,但在有子女后,男性的工资性收入并未受影响,但女性明显降低。

   女性从事管理工作比例低

  男女从业人员从事管理性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7.2%和25.8%,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男性管理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61.83%、31.86%、6.31%,而女性管理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74.78%、22.12%、3.10%,这说明就算女性从事了管理性工作,也大多停留在基层管理级别,女性能进入中高层管理级别的比例明显少于男性。

  女性从业人员的晋升机会明显少于男性。此次调查还发现,男性、女性从业人员的晋升比例分别为52.5%和41.4%。

   加班未获补偿多于男性

  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从业人员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比例分别为70.2%和67.8%,表明女性从业人员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比例少于男性从业人员。进一步分析表明,女性结婚后,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比例明显下降(降低近10%),但有子女后又有所上升。

  女性加班却无法得到任何经济补偿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30.2%)加班却无法得到任何经济补偿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25.8%),这表明女性在职场中依然处于更加弱势的境地。

   多数女性未受职场歧视

  有意思的是,调查中,男女从业人员从未受过职场歧视的比例分别为77.1%和78.9%,这表明上海从业人员的职业歧视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显示有上海较好的职场环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受到过职场歧视的女性人员中,学历是最严重的因素,而非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