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上海的犹太婚礼 按照犹太传统仪式进行

26.01.2016  13:50

  

  婚礼主食,叫拉普利奥。

玫瑰花簇,装扮一新,洁白布幔,微风吹拂,墙砖黑红相间,蝴蝶兰垂落,庭院内长桌上,餐具和樱花相伴,仔细倾听,传来小提琴声的悠扬与欢快。始建于1927年的古老犹太会堂如今因一场跨越两个民族的婚礼而焕发光芒。

4月1日,犹太新郎多朗·卡林科和中国新娘邓伊娜在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婚礼,这也是位于上海虹口的摩西会堂2007年重修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华、犹婚礼。

婚礼按照犹太民族的传统仪式进行。

婚礼下午就开始了,亲朋好友陆陆续续到来。参加婚礼庆典的男宾客一律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头戴象征着神圣纯洁的白色小圆帽,希伯来语称其为“基帕”(Kipa),意味“遮盖”,但由于帽子实在是太小了,男士们不得不用发卡将其固定住。女宾客则身着各色长裙,活泼热情,不失庄重。婚礼上的伴童最惹人喜爱,八九岁的小姑娘身着白色长裙,头戴翠绿花环,长长的头发垂落于肩,手中提着装满白玫瑰的花篮,坚守自己的岗位。

正式婚礼仪式开始前,新人之间不得见面。新郎被带到纪念馆的四楼签署一份结婚协议。这种婚礼签约仪式大约始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在这份契约中包含着新郎对新娘做出的许多承诺,维护新娘的利益。新娘则在二楼和亲朋好友一起迎接宾客到来,并唱起喜庆的歌谣。选择这里成婚,新郎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因为纪念馆是隔都(ghetto的音译)的中心,并且中国人曾经保护过犹太人免于德国和日本人的迫害。上海这座城市保护了很多犹太难民,来到上海的每个犹太人都知道这里,对此我们非常感恩”。

婚礼仪式由拉比(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宣读颂词,新娘邓伊娜围着新郎转7圈,这也是传统犹太婚礼中有趣的地方,圣书(耶利米书第3章第22节)上有这样的记载“女人围绕在男人身边”,而“7”这个数字在犹太教中也有特别的意义,新娘围绕新郎转7圈象征着新娘在新郎周围形成一道无形的保护圈,保佑新郎远离邪恶,享受家庭幸福。另一个有趣的情景是代表欢乐和富裕的品酒祝福仪式,拉比面对盛满葡萄酒的酒杯诵读第一项古老的祝词后新娘新郎抿一口酒,代表着婚姻的神圣庄严。接着拉比宣读第二项对新人的祝福,当七项祝福全部结束后新人进行第二次品酒,这七项祝福既有来自犹太教的庇佑,也有亲朋好友对其世俗生活美好的祝愿。祝福完毕后,新郎用右脚踩碎裹有白布的酒杯,期待新生活的开始和摒弃一切无知和偏见。

随后,新郎新娘才有当天半个小时单独会面的时间。

漫长的等待后,会堂里响起了霍拉舞曲,刚刚在宾客簇拥下的新郎新娘又被分开。新娘被女宾包围着热舞,而新郎则接受“残酷”的体力挑战,旋转、抛起、跳绳、狂欢……当然也会有短暂的喘气时间,不过之后一轮更加猛烈,似乎又有些中式婚礼不闹不热烈的意思。人群将新郎高高抬起,众人共享这激动人心的欢乐时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郎的爷爷是战争期间七兄弟中唯一的幸存者,新郎已经在上海居住了8年,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有趣的是,参加婚礼的宾客中很多犹太宾客都在馆内的名单墙上找到了自己认识的难民的名字,这样的情形让犹太难民及其后代充满着“寻根”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