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哥三分之一来自崇明 平均每天工作近20小时

31.05.2016  20:50
 黄健查看农田。(资料)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黄健查看农田。(资料)  潘卫达跑个体运输。(资料)   黄颖鑫和他的拖拉机。(资料) “美丽中国”航拍: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房车露营地旁游艇码头。 新华社 发

  上海近十万名出租车司机中,每3个人中就有1人来自崇明,他们平均每天工作近20小时,行驶400多公里。十多年前,崇明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出岛务工,很多人开上出租车,成了“的哥”。他们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服务周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这几年,崇明“的哥”的流动性一直很大。他们为什么要转行?如果不开出租车,他们会选择做什么?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开了15年出租车

   四星司机当村官

  黄健:开出租那些年,看着上海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我看着崇明一天天发展,还参与其中建设。

  黄健开了15年出租车,六年前转行,回崇明新河镇天新村做了名村干部。

  很多崇明“的哥”转行,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黄健不同。1996年10月,他加入出租车行业。2003年进入上海强生公司405车队。决定辞职那一年,他正步入职业上升通道。他是四星级驾驶员,2004年起担任一组40多名崇明籍驾驶员的小组长,负责平时的例会和安全教育等日常工作。那时公司已准备把他派到分公司做管理人员。

  “我可是第一个被安排去港澳考察的崇明籍员工。”说起这事,黄健眉毛一扬,自豪满满。可黄健还是决定辞职,想回去当村官。

  “那阵子,村里家家户户的小喇叭一刻不停地宣传要招后备干部,我听了不免心动。我可是看好崇明的发展大方向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黄健想要多陪陪他的母亲。父亲去世得早,他不舍得母亲一个人在家。

  那一年,他40岁,正符合后备村干部的年龄要求。黄健文化基础不错,很快就通过了笔试、面试,顺利转行。

  落差还是蛮大的,一开始的收入远远少于开出租的收入。黄健开始拿最低生活标准,也就1000多元。“不过回到村里,开销少了,不用租房子,吃的东西都是自家种的。”他的心态还不错,家人也挺支持他。

  这一转型挑战其实不小。黄健尽管是本村人,可10多年游离在外,村里的人际来往已经变得陌生,他需要从头开始。

  摆在面前的还有个瓶颈,就是不会用电脑,而这份行政工作恰恰需要频繁用电脑。“好在有大学生村官,我就向他们学习、请教,一步一步地学起来。”说起自学能力,黄健还是有底气的,他英文不错,曾多年为外籍工程师服务,结交了不少国际友人。很快,他电脑也渐渐上了手。

  他所在的天新村有近3000人,32个村民小组,耕地3288亩,主要种植寒优湘晴水稻2000多亩,种植面积为全镇之首。“我曾问过一位老书记,业务上要全部搞懂,大概需要多少年?他回答,5年还不够。”不过,黄健有这份耐心,无论是解释惠农政策,还是搞经济发展,他都干得不赖。

  这条村官之路,黄健走得挺顺。2012年,他做了村委会副主任并入了党,2015年7月他被选举为天新村委会主任。他所在的天新村被先后评为市五好党支部、县五好党支部、市平安小区、县平安示范小区、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自当村主任后,黄健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现在他嘴边挂的最多的词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开心农场”,天新村有一处建于100年前的沈志久老宅还完整保持着徽派建筑原貌,村里正着手按原貌修缮后作为开心农场对外开放。

  而当年那些“的哥”兄弟,他依旧保持联系,他们建有一个微信群,平时会聊聊近况。大家都挺羡慕他,像黄健这样转行的,为数不多。大伙见到他,都说他比以前黑了、瘦了,“天天往外跑,我当然晒得比以前黑啦”。

  “开出租那些年,我看着上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商务楼一栋盖得比一栋高,现在我是看着崇明一天天发展,还参与其中建设。”显然,黄健是乐观的,就如他的兄弟们所言,“一个向前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