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上海电力学院立德树人抓党建

19.02.2015  20:04


          2015年2月16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第六版(教科新闻)刊发反映我校党建育人工作的报道,题为《上海电力学院:立德树人抓党建》。文章报道了我校创新方式方法,以党建为抓手,促进育人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取得实效。全文如下:

          日前,刚刚和中国移动新疆分公司签了就业合约,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麦麦提艾力·吐尔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辅导员老师李壮报喜。他说:“身边的党员老师就像我的亲人,随时随地关心我、帮助我。我要回报社会,为更多的人服务。

          上海电力学院有1100余名教职工,其中党员占比近七成,学生辅导员全部是党员。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释放每名党员教师的能量,让基层党组织为学生服务,成为学校党委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一号课题”。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学校将立德树人、立德育人作为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首先要解决的是“距离”问题。上海电力学院主校区地处浦东市郊,到市区有60公里。有学生提出,“师生交流机会偏少,下课后基本见不到老师,有问题无法解答”。如何缩短老师与学生间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计算机学院实行党员教师“8小时之外网上网下值班制度”。每个工作日,从下午三点到晚八点,至少两位党员教师值班,与前来咨询的学生交流。在“易班”的网络平台上,实行网上值班制度,每天由党员教师担任轮值版主,为学生释疑解惑。能机学院创建了教工“党员固定服务岗”,每周末都有教工党员到浦东校区为学生进行人生、专业、爱好等问题的答疑导航。数理学院创立“高等数学党员先锋岗”,以数学建模竞赛、制图竞赛为依托,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电气工程学院,新进博士教师争当党员教师育人标兵,担任班主任工作。

          迷茫感,是不少工科学生入校后面临的问题。专业学习找不到方向,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茫然,不加引导,很容易走向焦虑和放任两个方向。从1998年起,上海电力学院试行以“科创导师制”“助学导师制”和“班导师”三大活动为载体的导师制。校党委书记、校长、学院院长、东方学者等教授和骨干教师都担任“班导师”,其中党员教师占比近9成。“班导师”与学生班级进行“一对一”结对,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从学科发展、学习方法、生涯规划到情绪心理,跟踪引导和帮助。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成旦红也是“班导师”的一员,他说:“年轻人身上有朝气,潜藏着巨大的能量,我作为‘班导师’,就是希望在他们的成长路上帮一把,释放他们的正能量,让学生们学会更好地管理自我,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王琦)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