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介绍[实录]

01.11.2016  00:16

 

10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农委主任张国坤介绍了《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冯志勇共同出席发布会。

1、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我想问一下农委领导,“三农”问题中,农民肯定是最重要的,在上海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怎样打造专业农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另外有关提高他们收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这方面有没有信息可以透露给大家?谢谢。

张国坤(市农委主任):农民保障问题也是我们市委农办、市农委高度关注、积极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国务院要求,上海原来是职保、镇保、农保,包括还遗留一些老的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经市政府研究,未来农民的保障将由镇保向职保过渡。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衔接,但是未来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提高保障水平。农委会积极研究,配合所在区一起,积极推进,主体工作是以市人保局发布的内容为准。

关于新型农民或者农业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也是目前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随着上海城市化水平和上海市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的门类、门路比以前宽了很多,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新型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的获得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培育和培养新型农民,也是我们农委已经在推进的很多工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的职业保障水平,目前已有两千名左右的农民纳入了职保体系。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能是未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方面。今年中农办开座谈会时也要求上海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能够走在全国前列。这个问题不解决,上海未来200多万亩地谁去耕种?所以培育新型农民,让他有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任重道远。“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在这方面做更加深入、有效、有针对性的探索。谢谢。

2、文汇报:上海的农业跟其他省市不一样的是,它是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的郊区农业,这几年生态旅游、民宿概念很火,所以我想问“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在产业融合方面有哪些措施,尤其是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方面有什么创新吗?

冯志勇(市农委副主任):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您刚才所说生态旅游民宿概念非常火,也说明了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非常受市场欢迎。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今年重点推荐金山和崇明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我们将在“十三五”期间打造两个示范区。从金山来说,主要是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对崇明来说,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跟旅游、文化创意、能源产业相结合,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同时,除了这两个示范区以外,还在全市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镇、示范村,通过这些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融合发展的方式非常多,比如说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等。对上海来说,首先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抓手。我们在去年年底出台了“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规划土地部门又出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用地政策,同时也编制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用地的布局规划,通过产业的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同时在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还强化顶层设计和创意设计,把旅游的元素导入农业的生产区,然后把旅游的元素体现出来,把传统的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作为旅游资源,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发展。通过这个平台的建设,大家可以知道,什么季节可以采摘,什么季节可以赏花,什么季节在哪里垂钓,还可以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在网上实现。谢谢。

3、新民晚报:在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如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方面会有什么新举措?谢谢。

殷欧(市农委副主任):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怎样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能够把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调动起来。第二,加大科技兴农项目的实施力度,我们主要在实施项目当中,以农业的种业、生态高效农业和“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作为重点实施的对象。第三,主要是加大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要从体制上解决“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比如说,以国有体制的农业推广部门为主体,同时发挥各类研究所、农科院、高等院校在成果转换当中的作用。第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我们推进浦东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市农科院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崇明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三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让更多的创新主体在这些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4、农民日报:品牌化是我们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上海新规划重点工作里,谈到要依托本地市场的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实施一定是一个品牌差异化的实施。我想请问一下,上海将在“十三五”期间有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将采取一些什么样新的措施?谢谢。

殷欧:整个上海要提升发展,必须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中,还是强调“三品”:品种、品质、品牌。从品牌的角度,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马陆镇的葡萄要卖到20元一斤。但是,马路边上的葡萄只能卖3元一斤,这就是品牌的差异。

上海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一是要打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比如马陆的葡萄,大场的羊肉、奉贤的黄桃,这都是一个区域的品牌,可以带动农民的增收,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的实施,我们除了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外,还要打造区域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品牌,跟消费者见面。三要积极鼓励经营主体推进品牌建设,通过不同渠道的品牌创建,让上海的农产品在质量和附加值方面有一个更大的提升。谢谢。

5、东方城乡报:您好,我是东方城乡报的记者。近期上海在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其中有一项工作是黑臭河道的整治,我们知道养殖业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污染河道这些问题,想问一下上海在这方面的治理情况如何?谢谢。

张国坤:黑臭河道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黑臭河道不完全是养殖业引起,污染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污染源和生态涵养,生态平衡之间的空间关系。二是上海471条黑臭河道中有的是没有养殖的。因为是人类的活动,与居住密度的大量增加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比如说雨污水的分流以及收集系统相关。污染源的产生,是一个叠加的效应,不单是光养殖而产生的,养殖确实也是污染源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我们原来的养殖业布局规划落实、种养结合的布局规划落实有一定的差异,原来的养殖业从经济发展角度去布局。“十三五”规划中,原来的上海农业只有布局规划,这次“十三五”规划农业是有了布局的专项规划,所以规划的水平比以前更加提高。对现有的养殖业造成的既有污染,我们对所有在黑臭河道旁边的养殖业进行了评估,装备水平、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都会列入这次黑臭河道整治中。

为了给上海未来建成卓越的国际城市提供更安全的生态安全保障,我们坚决服从黑臭河道的整治,和区县一起,在黑臭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全力以赴地排除不规范的养殖。按照市委的部署,大概在明年的三季度或者明年底之前全部实施完毕。谢谢。

6、东方网:谢谢发言人,我是东方网的记者。想问一下规划里提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严守耕地红线基础上促进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两个方面,请问现在上海耕地现有的情况如何?另外在经营权流转方面,会有哪些措施保障耕地红线上的适度经营?

殷欧:大家都知道一家一户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就是要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是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前提,所以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从国家层面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从吃饱到环保,从生产到生态,还有一个就是从产量到产能,所以我们现在一直是强调“藏量于地,藏量于技”,通过技术让土地有一定的活跃量,达到我们的产能。所以上海在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第一就是要强调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所以我们要划定200多万亩基本农田,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划定88万亩的粮食生态功能区和50万亩蔬菜生产能力,这就是保护我们的产能,这是上海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通过依法、有序、有偿地流转土地,把土地流转到农民的手里面。所以现在一方面要鼓励流转、有偿流转,另外一方面流转过程当中要规范,所以全市建立了统一的流转平台。使得我们把土地真正流转到家庭农场和新型的经营主体当中去。

第三,从农业部门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强调对这一部分土地,要防止非农化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把土地搞非农,另外是种树、造林,当然有很多手续都没有办,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违规违法的。所以只要是基本农田,就是粮食蔬菜,当然适当的搞一些农业的结构调整。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解决公平的问题,就是起始公平,不能让少数人获取大量的土地。所以松江在推进的家庭农场中,他们提出来合理的土地规模。比如说,松江一般都是在150—200亩左右,现在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土地的流转规模,现在也达到了250亩—300亩左右。奉贤、松江土地的贫富条件不同,崇明现在的家庭农场规模一般都是在80—100亩左右,所以这个在推进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起始公平,能够让更多的专业农民可以有土地来种植。

7、新闻晨报:我是新闻晨报的记者。我看了第4页上谈到“十三五”期间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农民的收入提高。请说明一下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什么举措?谢谢。

殷欧:现在农民收入方面,一是要培养职业农民。简单来说有“三培”:第一要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要把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我们重点的培育对象。第二是培训,培训职业农民,让这些农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还有能担当,让这部分农民真正掌握生产技术。第三是培养“农二代”,有了“农二代”以后,说明农业有效益,有了效益才有可持续,有了可持续才有第二代,所以我们现在是围绕培育、培养、培训,把职业农民要建立起来。

其次,对于面大量广的农民,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来讲,考虑四个方面:第一、要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通过非农转移,还有通过合作社创办企业以后,农业企业当中有农业就业问题,现在很多的老年农民在农业企业当中就业。第二、要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就是通过农民劳动、农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品牌农业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第三、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让农民享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中的红利。第四、要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政府要加大补贴力度。今后,城乡要统筹,实现农民的整体收入的提高。

8、旺报:大家好,我是旺报的记者,梁雅文,我想请问一下在上海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分布,所占的比例以及年产值情况?品牌化的部分是不是已经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户,“十三五”方向是跟哪一家或者哪一地区的品牌化是符合的,是不是可以举个实例来说明一下。

殷欧:整个上海在农业产值当中大概是310亿,种植业占到50%左右,现在还有不到20%主要是水产,还有20%以上是畜牧业,另外还有林业、瓜果、花卉这些产品。

从品牌角度来讲,主要是推进“三品一标”。“三品一标”当中农产品占的比重,进入市场的要达到70%以上。没有达到100%,主要是涉及认证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底线,只要是上海生产的农产品必须要达到这个要求,水土气这是基本的要求。绿色有机农产品,要有一个主体申报,主体就是现在的农业企业、合作社,有的家庭农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也可以去申报。申报是自愿的,我们也在提高申报过程中农民的动力、认识方面的问题。现在要逐步从生产过程当中,强调把绿色的理念能够在生产过程当中得到实施。最后是绿色产品通过认证,使得更多的主体踊跃申报,通过认证产品能够更多的进入市场。

9、上海城市导报:现在各地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越来越同质化。请问上海在这方面如何因地制宜,既搞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同时也充分保留富有海派文化的乡村特色?

张国坤:上海文化是大文化,在这个背景下保持区域特色很重要。我同意你的说法,如果地域文化特征都没有了,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缺失。

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整体提高农村的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改变农村现有的面貌。就像今年5万户的农民村庄改造,必然是体现了本土的区域特色文化元素,和上海江南水乡的风貌特征。另一方面,在整个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怎么样为城市提供更优质的具有乡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不可否认我们还有较大改造、提升的空间。

上海的美丽乡村建设,其自然禀赋可能比不上周边省市。那么在“十三五”规划中如何从另一些方面来体现优势?未来我们要挖掘一些能够保持本土文化特征和特色的、区域位置也是大家能接受的,比如金山、崇明、南汇、松江。把这些要素体现出来并加以提升。整个“十三五”规划中,对风貌的保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建设、运营、管理都牵涉到文化的特征相互融合。目前上海的一些老街、古镇,只要市民喜欢的,也能保证安全运营的,我们都欢迎。但是从引导方向上来说,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保持上海的风貌特征,未来也会往这方面努力。谢谢。

10.海峡之声:我记得在2006年上海就发出邀请,很多台商到上海来从事精致和观光农业。十年过去了,我想问一下台商在上海现在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想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农民,在企业置办农场方面有没有政策上的支持?

冯志勇:台商参与上海建设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休闲旅游方面相对少一点,在各个分布点也有一些,但不是主要的。关键的原因,因为我们土地是承包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土地流转,对土地流转的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台商在上海置办企业,从现有的政策来说都是一视同仁。谢谢。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今天发布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已经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全文公布,各位可以查阅。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采访需求,可以和市农委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