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湿地率比全国高出近9倍

19.03.2015  13:10

  湿地总面积37.7万公顷,九成以上分布在崇明、浦东和青浦

  日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业局公布上海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湿地总面积为37.70万公顷,相当于上海市陆域面积的55.54%,比全国的湿地率(5.58%)高出近9倍;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较快,近10年人工湿地面积新增5329.9公顷,增加了近18倍。

  □记者 陈宗健 杨清悦    

  东方城乡报讯 根据本市第二次湿地调查,目前上海5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达37.70万公顷,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九成以上的湿地分布在崇明、浦东、青浦三个区县。

  从湿地类型分布看,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河口和杭州湾北岸区。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浦江以西的区域内,多为黄浦江支流或源流,并且大多呈东西向排列。湖泊湿地都为永久淡水湖泊,全布在太湖碟形洼地边缘,即上海西部的青浦区。沼泽湿地分布较窄,主要在长江口河口和南部杭州湾北岸大堤内外分布。人工湿地在本市陆域内广泛分布,郊区分布密度显著高于中心城区。

  上海是典型的河口湿地城市,湿地具有“三大、两快、一高”特点。“三大”:一是湿地资源总量相对较大,湿地总面积相当于上海市陆域面积的55.54%,比全国的湿地率(5.58%)高出近9倍;二是近海与海岸湿地占比较大。5大类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占全市湿地面积总量的78.72%,远高于全国同类数据10.81%;三是湿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城市发展贡献巨大。根据调查,湿地在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保障农业生产、稳定长江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两快”:一是湿地保护率增加较快。近10年,建设形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水源保护区等保护形式,湿地保护率从22.4%增加到34.5%。二是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较快,近10年来上海市积极开展湿地建设,建立青草沙水库、滴水湖、崇明北湖等一批库塘湿地,人工湿地面积新增5329.9公顷,增加了近18倍。“一高”:湿地生物多样性高。湿地是上海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全市调查到湿地植物80科209属321种,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144种、脊椎动物307种,其中湿地鸟类182种。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湿地已累计为上海市提供1040.9平方公里的土地;依托长江与黄浦江湿地的四大水源地,提供了近24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广泛分布的滨海湿地为上海市提供了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湿地为上海市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以及航运、排水、污水净化、景观、休闲诸多功能和效益。

  从1997至2002年,上海完成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为进一步摸清本市湿地资源“家底”,根据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上海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开展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本市的近海与海岸湿地29.67万公顷,河流湿地0.73万公顷,湖泊湿地0.58万公顷,沼泽湿地0.93万公顷,以上4类为自然湿地,总面积31.91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4.64%。人工湿地5.79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5.36%。尽管其中自然湿地占到了近85%,但相比10年前的统计数据,自然湿地的总量和比例仍呈下降趋势,保护工作依然紧迫。相关部门表示,未来5年将会适当扩大自然湿地的保护范围,力争把申城自然湿地的保护率保持在34%以上。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一是强化湿地法制建设。上海市将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制机制,使湿地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强化湿地政策扶持。科学规划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合理制定湿地保护红线,以《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为基础,将湿地保护纳入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体系;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探索湿地保护长效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逐步把湿地指标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研究建立湿地生态补偿、保护补助制度和保护奖励政策,引导各地加强湿地保护。三是强化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契机和“自然笔记”平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湿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