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俗博物馆因租约到期难觅价格合适理想地段

11.08.2015  03:00

  8月10日消息:这两天,“80后”姑娘王小佳自费开办的老上海民俗博物馆因为租约到期不能续租,必须在两个月内给上千件藏品找个新家。不过,一时间却很难找到价格合适的理想地段。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关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博物馆的粉丝们争相预约,希望在场馆搬离前再来感受一番。

  走进虹口区临潼路110弄的老弄堂,很难想像在老旧民居和仓库的包围之中,藏着一间不到200平米的老上海民俗博物馆。馆主王小佳是一名80后女生,醉心收藏上海老物件已经十多年。尽管千余件展品件件都是她的宝贝,但并没有用玻璃橱窗或是隔离带看护起来,而是紧凑地还原出十余组布景,如同一户老上海人家,每件物件都触手可及。

  在这间博物馆里,客人可以换上旗袍、军装自己拍照,也可以用拉丝杯喝到记忆中的冷饮水、麦乳精,重温如今很少见到的老上海零食。专程前来的邵小姐说,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里见到了外婆小时候家里经营过的老虎灶。

  小小的博物馆,藏品却几乎涵盖了1913年到1983年间上海市民的所有日用品:小到玩具、牙刷、化妆品、剃须刀、热水瓶,大到桌子、衣柜、手提箱、钢琴,墙上有泛黄的老上海歌女照片,角落里还有老式电话机和“公用电话传呼时间牌”,可谓上海普通市民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生活缩影。

  说起办馆缘由,馆主王小佳称,自小就对旧物着迷,从高中起就开始收集各种旧物,甚至在旧房拆迁时跑去淘货,收集到的各种旧物多达上千件,最后和哥哥一起开了这家民俗博物馆。

  而说起自己最看重的藏品,王小佳表示,当属一台犹太人使用过的打字机。当时她到舟山路一处居民家“淘旧货”,发现了曾经来沪逃难的犹太人记者留下的一套桌椅、一台打字机、和一只皮箱。王小佳把这套桌椅和打印机买下,放置在博物馆中,并模仿当年记者工作时的场景,在打字机旁边放了草稿纸、烟卷和照相机。短短两年的办馆期间,除了国内访客,不少国外游客也慕名而来。

  目前,每人100元的入场收费是支持博物馆运转的重要来源,不过由于每天最多只接待十多人,王小佳依然需要用自己的收入贴补博物馆。

  对于新址,王小佳有自己的想法。首先,博物馆所在地必须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生活气息。之前,曾有人建议她将博物馆搬去一些沪上知名的时尚新地标。但是,她觉得那些新地标太商业,没有文化底蕴,更不接地气。其次,由于私人博物馆仅靠平时一些小项目实现资金运转,新址的月租预算不到1万元。

  眼下,王小佳为博物馆寻找新家的努力得到了不少民间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对于这类承载年代记忆的民俗博物馆,应该予以保留。然而,也有市民认为,私人博物馆只是个人爱好,就像收藏一样,应该交给市场来调节。

  就国家层面而言,利好消息是,今年3月,新的《博物馆条例》已经开始实施,其中一大亮点是为私人博物馆“正名”,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在设立条件、管理监督、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会一视同仁。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私人博物馆将成为文化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