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规模郊区城镇化调查: 1个月逐一走访3.6万自然村

11.08.2014  12:21

早报记者 李继成

百镇、千村、万点”,近期按照市委重要课题的要求,结合上海市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海实施了近年来最大规模郊区城镇化现状调查。承担此次调查任务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派出9个小组,历时一个月,分赴浦东新区(含临港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奉贤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崇明县展开实地调查。早报记者跟随调查小组走进田间地头、乡村民居,感受在迈向全球城市化的过程中、在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过程中,上海郊区农村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想法。

农民”一词代表着职业、身份、待遇等多种含义,传统的农民除了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还拥有宅基地、户口本上登记为农业户口等特征。

7月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上海近年来通过镇保、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原先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日趋减少,非农户籍则越来越多。不过,由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同属上海市,但郊区各个地方情况各不相同,居民、农民的收入、生活状况也有明显差别。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夏丽萍总规划师表示,本次调研对全市约100个镇(乡)、1661个行政村和3.6万个自然村进行了逐一走访,详细考察郊区各镇(乡),特别是撤制镇和村庄的医院、学校、体育、文化、商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与居住人口的关系,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电信网络等的普及情况,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以及本地居民收入、劳动就业、企业经营、产业发展、财政收支和社会保障等的实际状况,了解郊区镇、村居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存在的矛盾,以及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等,客观反映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和发展愿望。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新一轮城市总规划编制,提出优化本市城镇结构布局、方案建议,聚焦新市镇、撤制镇和村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郊区三个集中和美丽乡村建设,让郊区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济大学教授赵民认为,市郊产业发展是必然的,但不能再延续粗放和无序发展,要集约、集聚、高效果,既关注产业,更关注人。同时郊区农村应该选择精明收缩,保留住好的风貌。南京大学规划系张京祥教授则提出建立土地发展权的概念,而不是对乡村的土地随意开发。“使土地的产权明晰,土地价值显性化、可交易,这样城乡才可以真正流动,农民才能成为城镇化的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