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理念深化调结构转方式 新突破加快科创中心建设

19.07.2016  20:09


  编者按:把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新时期新阶段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中央赋予长三角地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长三角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日,人民网记者参与中央媒体“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专题采访团在沪采访,走进政府、企业一线,深度展现上海在着力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呈现的新气象。
  电磁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移动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兆瓦级储能系统……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内,一项项处于全球科技前沿的产品,让记者“脑洞大开”,强烈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加速度。
  在“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内,记者同样感受到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冲击波:国内唯一成功完成海洋水下采油装备研制并应用于中国南海300米水深海底;国内唯一成功完成水下管道连接系统研制并应用于南海400米水深海底……目前水下采油系统中最核心的采油树,美钻已经可以做到世界最高水平,即海洋作业设计水深达1500米。
  上海,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7%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7%,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而与此同时,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上海,也正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制造业成为竞争新焦点,制造业规模增速放缓、压力加大等。
  挑战同样是机遇。如今,上海按照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坚持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
  “不必为指标数字所累,关键还是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改革开放排头兵,主要体现在我们要建设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贡献。创新发展先行者,主要体现在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
  历史上,上海手表、海鸥相机、凤凰自行车……都曾是“上海制造”的代名词,如今,虽然制造业的比重降低,但作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载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离不开制造业这一基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告诉记者,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始终抓住“调结构、转方式”这一核心,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和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方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7.5%,2015年达到2.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7%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7%,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制造业提质增效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8.5%,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6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
  陈鸣波同时坦言,当下上海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制造业成为竞争新焦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对上海制造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二是制造业规模增速放缓、压力加大。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土地、环境容量、用能等制造业发展要素受限,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等减量因素不断增加,制造业规模增长进入瓶颈期。三是核心竞争力尚待提高。上海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缺少创新型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在培育期。四是产业生态有待优化。各方发展制造业的动力不足、部门合力不强、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施策的水平有待提高。
  面对问题和挑战,上海该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
  2016年5月,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成为上海今后五年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纲领性文件。6月,《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为上海制造业今后5年实现高质量、高能级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调结构转方式工作,提出减少“四个依赖”:“一是减少投资依赖,二是减少重化企业依赖,三是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依赖,四是减少房地产依赖。
  周波同时坦言,“德国和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中较好的表现证明:服务业所占比例并非越高越好,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要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在‘十三五’期间制造业所占经济比例不低于25%。”他同时透露,上海将利用良好产业基础,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制造业保障土地供应,政府将聚焦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半导体装备等领域。
   布局“四梁八柱”举全市之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2015年5月25日,被称为科创“22条”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面向未来的根本举措和发展机遇。
  如何让科创“22条”落地生根,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全球科创中心保驾护航?
  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增强上海核心竞争力,全面谋篇布局、扎实推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林旭伟介绍,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若干创新功能型平台、发展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四梁八柱”的主要内涵。
  上海以张江地区为主要载体,集中规划和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力求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目前,光源一期、蛋白质科学设施、超算中心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完成,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观测网等新一批项目落户上海。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组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有力促进了全社会创新资源集聚和开放协同。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支持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和临港等地开展创新导向的区域规划,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创新企业和产业,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推动张江示范区和上海自贸区联动发展,加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营造形成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环境,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众创空间达到450余家,苏河汇、莘泽孵化器成为新三板众创空间第一、第二股。
  转变职能,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同样是确保上海迈向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一环。如今,上海以承担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走好“退、放、进、变”四部曲,努力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2015年11月,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从权益激励、转化便利性、人员顾虑三个问题入手,重点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转化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企业转化主体、科研人员创业等5个方面提出了19条举措。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带来切切实实的变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仅2015年一年就已转化新药品种13个,合同总额达7亿元,接近过去五年总和;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研发团队获得太赫兹技术研究院的72%股份,学校占股28%;上海交大近年来转化了不少科技成果,也取得了一些经验,通过成立知识产权公司专门负责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作价投资入股,为部属高校提供了思路。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人才最重要。2015年7月6日,上海市发布了22条配套政策之一《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按照不同适用条件,对四类人才实施三档户籍政策:给予居住证标准积分、缩短居转户年限、直接落户引进。此外,还颁布了《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多项权利下放至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尊重科研人员,经费使用形式更灵活,更好地体现科研项目中创新性劳动的价值。
   进一步深化调结构转方式谋划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
  放眼全国,上海进入“新常态”的步伐较早,从2008年开始上海经济增速就回落到6-7%的水平。由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更迭的内在要求较为紧迫。因此,自“十二五”以来,上海就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城市发展的主线,聚焦创新驱动,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加快城市创新转型。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看来,从上海城市调结构转方式实践看,主要呈现“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制度新供给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结构新供给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以政策新供给来化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四个特点。
  严军认为,上海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调结构转方式。“当前,上海正在谋划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并同时推进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和2050年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未来的上海城市发展,将进一步深化调结构转方式,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其中,“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融入到上海的城市发展实际,用新理念来指引调结构转方式和创新转型。“一是以‘底线约束’理念来倒逼调结构转方式。上海未来发展战略将着重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四条底线’,对城市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等方面实施边界锁定,通过底线约束思维,来倒逼城市空间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以‘以人为本’理念来强化调结构转方式的落脚点。上海过去的城市规划比较注重经济和产业发展,而上海未来发展将把增强市民幸福感和感受度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构筑更加完善的生活网络,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城市魅力。三是以‘创新驱动’理念来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上海未来发展将通过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等协同推进,进一步增强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四是‘弹性适应’理念来应对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风险。海未来发展将通过‘弹性适应’理念来应对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风险,比如在发展空间上实施‘留白机制’,采取动态调整机制等。
  此外,严军强调,还要“以新突破来加快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一是着力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性障碍。二是着力实现创新能力的突破,打造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高地,成为国际性重大科学发现、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三是着力实现创新方式的突破,提升开放式创新发展水平,在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强化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创新成果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协同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前不久,国家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上海要提升全球城市功能”,这也是国家规划文件中首次对上海明确提出了“全球城市”的城市定位。因为,严军认为,上海未来发展要以新定位来强化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作用。“除了强化全球城市区域的打造,发挥上海核心节点作用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带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
  上海,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按照中央赋予的国家战略和重大使命,始终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牢牢把握“改革”这个强大动力,充分利用“开放”这个最大优势,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强化“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轩召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