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城发展潜力大 将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共同发展
晨报记者 徐 运 通讯员 蔡海燕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新城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空间上的拓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郊区新城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命题。
发展空间潜力大
历史上,上海是一个单一中心结构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为了调整工业布局,1957年决定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宝山、嘉定、川沙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卫星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条件。至1959年底,上海先后规划建设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五个卫星城,形成了群体组合的城市框架。1970年代,以建设金山卫石化总厂和宝山钢铁总厂为契机,又相继规划建设了金山卫和吴淞—宝山两个卫星城。多年来,卫星城的建设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城镇功能单一、生活配套不足,集聚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提出了“新城”的概念,包括松江、嘉定、临港等11个新城。2005年,参考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最终确定规划建设9个新城。经过多年发展,闵行、宝山已与中心城基本连成一片,郊区新城包括松江、嘉定、临港、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7个。
根据“六普”数据,7个新城的常住人口有232万人,规模较大的松江新城和青浦新城,分别为63万人、44万人。临港新城由于平地新建的关系,其主城区只有2万多人。近10年,7个新城人口增加约107万,其中松江新城和奉贤南桥新城增加较快,分别增加了38万人、19万人。
上海是一个超大城市,至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80万人,其中约有50%集中在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1.86万人/平方公里,而内环线以内地区,虽然人口总量有所减少,但人口密度依然高达3万人/平方公里。从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规划体系分析,新城人口级配规模还远远不足,这既反映了新城发展相对滞后,也反映了未来新城发展潜在空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