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系统7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27.05.2015  11:33

  昨天,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举行以“师·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楷模”为主题的2015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全国及上海市劳模先进事迹宣传表彰活动。今年,上海教育系统共有7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52人当选2010—201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3个集体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成为上海教育系统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诠释。

   教书育人,播撒希望的种子

  14年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到西藏采集种子。14年来,他每年至少要走3万公里。他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到第一个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出6名西藏植物学博士生……2008年,在他指导下,西藏学生扎西次仁从复旦毕业,成为西藏大学第一个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如今已成为西藏大学教授和生物多样性与地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

  国内著名制冷与低温工程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如竹获得过很多荣誉,但2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他是深受学子欢迎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他的课常被学生“秒杀”。“如果一名教师的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再多荣誉都不能弥补教师在这个维度的失败。”王如竹说,用好课堂这个空间培养一群优秀的人,是最重要的事。

  近5年来,东华大学教授阎克路承担了学校染整学科各层次学生教学任务,历年教学评价均为优秀。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她积极置身于拓展中德合作国际化办学,成功申报中德合作双学士学位项目。目前已有100多位本科生出国深造并学成归国。

   科研创新,心系国家和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孙晋良是我国复合材料和产业用纺织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由他研发的关键材料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情况下,他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去年,在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前几天,他坚持主持第196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从事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有一种默契和信念:甘于做无名英雄,不计较名利得失。”他常说,团队获奖要比自己获奖更开心。

  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呕心沥血,基础教育系统劳模的事迹同样感人。“小学教育好比种子,在参天叶茂之际就会发现根深的意义。”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领衔研发“‘学案’教学,转型课堂”、“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等多项市级课题,坚持“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会学,而且会玩。”在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看来,孩子学习习惯培养和综合素质发展更为重要。她开发了“创智空间”、“艺术畅想”等“七彩”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宝山区培智学校校长张洁华选择了特殊教育中最难啃的“自闭症学生教育”。从事特教25年,她创建的“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项目被誉为国内自闭症教育经典范例,一批批“星星的孩子”开始能背出她家电话号码,与人交流亲近,甚至在随班就读中担任班干部。

   师道传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到市教育功臣翁史烈、王振义……历年教育系统老劳模层出不穷。师道传承,劳模言行和风采都成为楷模。

  从2010年起,上海市总工会每两年命名一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13年,市教育工会命名首批17家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上海教育系统已有同济大学“姚启明赛车场设计与安全研究创新工作室”、复旦大学“钟扬青藏高原生物学研究工作室”和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法律服务工作室”三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上海教育系统拟命名第二批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

  与此同时,本市正在探索建立师德典型人物数据库,深入、全面了解和挖掘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师德典型人物。此次劳模宣传表彰活动后,将开展“上海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组建劳模讲师团、举办劳模精神讲座、开设劳模精神专栏和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把劳模精神作为学生德育和新教师入职生涯教育重要内容,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