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交大农生学院“种”出的“雷锋林”

05.03.2015  18:05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翩然而至,而这一天恰巧也是雷锋日。“元宵明月夜,雷锋照我行”,值此双节,有一群人习惯性地默默出发了。他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精美贺卡和美味汤圆,带着诚挚的祝福和问候,来到交大附近的博仕欣居小区探望孤寡老人,一年又一年,似乎成了一个美好的约定。  

这群人就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思源爱心服务社的社员们。思源爱心服务社成立于2005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公益社团,起初由数十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发建成,社名取自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他们用朴实和真诚感染周围人,力求在校园和社会中唤起“饮水思源”的风尚,让感恩流行起来。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思源爱心服务社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弹指一挥间,变得是年轻的面孔,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坚守,爱心在播撒,感动在继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04年9月1日,18岁的陈恩桃,这个来自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东湖镇楼台村的贫寒学子,在40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带着疲惫的身躯与美好的憧憬迈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门,怀揣对农村的热爱与责任,他选择了农业与生物学院。虽家境贫寒,但他自立自强,课余时间做家教、打工赚生活费,也受到了社会、学校、学院的资助,贫寒学子,饮水思源,2005年10月,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成立了思源爱心服务社,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从这时起,在社会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思源人”的身影每每出现校园各个角落,感恩的种子找到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十年坚守换赤诚,不为成名天下知

针对偏远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窘境,思源社成立之初便十分关注农村教育情况。2006年暑假,思源社的社员们前往四川富顺县进行社会实践。社员们走访调查了当地的小学、农家、教育局等地,对当地的落后贫穷深感震撼。社员们纷纷意识到,教育问题关系重大,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少年的乡村教师们更是责任重大。因此,为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扛起乡村教育重担,从2007年起,每年暑期思源社如期举办乡村教师培训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2011年后,交大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慈善资金会和上海烟草集团“爱我中华”基金的支持,项目的培训场地也转战到了上海,依托上海交大的教学资源,为此社团吸纳了多名教学名师参与进来,制订出更翔实的培训方案。八年中培训的乡村教师涵盖四川、云南、内蒙古、甘肃等10个省市,涉及近百所乡村学校,人数超过了500名。  

从2007年到2014年,思源爱心服务社组织的乡村教师培训活动虽几经风雨,却从未间断,即使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没有让培训中断,在四川震后的危房中,培训也坚持开展,也许,这就是感恩的力量。  

涓涓细流成江河,大爱无言细无声

一年有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对于思源社的社员们而言,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每一天都是“雷锋日”,每个人都是“活雷锋”。  

在学校,在感恩节、教师节等送老师小礼物表达感谢的是他们;平日为老师收拾办公室卫生的是他们;发起“擦亮知识之窗”我为老师擦黑板活动的是他们;考虑到上海天气多雨,在每个自行车棚中准备雨水抹布的是他们;关心少数民族同学,实时沟通交流的是他们;密切同学感情,帮助同学正确恋爱交友的是他们…… 

在社区,看望孤寡老人的是他们;走访孤儿院及小学的是他们;开“慈善超市”提供便民服务的是他们;为社区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讲时事政策的是他们;利用交大资源,为居民排忧解难的是他们……  

一次次,一件件,一遍遍,看似微不足道,他们却默默坚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年累月的某一天,这些平凡的小事一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05到2015,一路走来,除了“校园打工王子”陈恩桃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思源社还涌现了程志才、王艳艳、周涛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典范,思源爱心服务社也收获了“感动交大”年度人物、上海交大优秀公益组织、上海交大星级社团等荣誉称号,十载风雨,熠熠生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思源爱心服务社,满载着对社会、对学校、对农村、对他人的爱与责任,在未来必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03.05 

原文: 上海交大农生学院“”出的“雷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