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弘扬师德标兵医德标兵先进事迹 为推进上海教育卫生和食药监事业建功立业

28.06.2016  11:23

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部署,强化担当、落实责任,坚持固本强基,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注重教育引领,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为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汇聚了强大力量。

七一”前夕,市教卫工作党委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了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评选产生了“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医德标兵”各10名。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主流价值观,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树立典型、亮出标杆,必将更好地引领教卫系统广大党员学有榜样、做有目标,努力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上海教育、卫生和食药监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

1、赵东元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

以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做出贡献

赵东元是复旦大学党委委员,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多年来,他始终以一颗对党的忠诚之心,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赵东元1998年海外学成归国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他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为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广泛的工业应用,是我国介孔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十几年来,他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为了获取实验数据,跟踪实验进展,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他先后发明了18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新型纳米介孔材料,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申请获批中国专利授权39项。同时他担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副主席、J.Mater.Chem.主编、ASC Central Science编辑;JACS等十几种国际重要刊物国际刊物的编委,在国际学界极具影响力。

虽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顶尖学者,但赵东元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始终坚持为全校自然科学大类的大一新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他领衔的 《普通化学》 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已有48名学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13名。

赵东元理想信念坚定,始终把发挥党员先进性、带动身边人的职责落实在教学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他要求自己团队每一位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师生,不断培养自己对于科学的兴趣,全身心投入研究,从而产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做出贡献。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先后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称号和复旦大学校长奖。

2、周怀阳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人生一辈子,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周怀阳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也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走向深海,必须发展海洋科学,而当时,中国的海洋科学还很弱小,特别是海洋研究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海洋地质学则刚刚起步,是个非常年轻的科研领域。原本研究地质学的周怀阳就此将研究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大洋调查工作艰苦异常,长年累月地在考察船上颠簸,日晒雨淋、作息紊乱……然而,艰辛并没有磨灭周怀阳对科学的追求,他先后多次担任我国大洋科考和近海调查的首席科学家,努力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开辟着前沿领域。2013年,他在 《Nature》 杂志发表了我国海洋地质学界首篇第一作者主题论文《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

在科研工作中,周怀阳视野宽阔,锐意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2013年,周怀阳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科学负责人,成为首名下潜的科学家。他曾说:“与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相比,人生确实是太短暂了。人生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周怀阳不仅给学生示范了怎么做学问,也给学生们示范如何做人。2012年,周怀阳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他将所获奖金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上缴给党组织。2013年,他获得同济大学“卓越教师奖”后又将所获10万奖金全部捐赠给学院,奖励勤奋好学并学有所长的优秀本科农村生源学子,激励他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3、张黎声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

感恩“大体老师”,上好“人生大课

张黎声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有着34年教龄,30年党龄,他从事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大体老师是对遗体捐献者或遗体的尊称)

张黎声带领的团队潜心研究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和教研室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遗体捐献、接收和利用这一具体过程发掘了人体解剖学课程可以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敬畏,责任。他精心设计和开展了“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建设了“遗体捐献文化走廊”,让学生参与课前课后的各种祭奠仪式,组织学生参加“遗体捐献追思会”,开展遗体捐献者家访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大爱和大义,感悟人文精神,并将学生们的心得体会与感悟编辑成小册子 《心路》,促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感动,感恩,奉献”的内心感受。

在多年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张黎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他会从贴近学生经验的角度,做一些深入浅出的比喻和诠释,从一般性的问题中提炼出可以进行科学思维加工、启发学生思考的素材。他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有的点评甚至比实验报告内容还要长,不少学生收到他批改和点评的实验报告深受感动。

张黎声积极投入学科建设,主持了上海市教委和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十多项,将教研室的特色课程“腧穴解剖学”打造成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标杆性课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教学、科研文章3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十余部,获得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4、孔海南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老人”与“”的十年坚守

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这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老党员的心声。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孔海南。

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的专家,孔海南第一次赴大理考察时,在洱海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水下森林”———那是让这位懂水、爱水人“最感动的东西”,代表了水体环境的洁净。几年后,他第二次到洱海调研,发现洱海已受到了富营养化的侵蚀。严重的蓝藻问题,使水质急剧恶化,从接近可直接饮用的国家地表水标准Ⅱ类,到暴发蓝藻的局部湖湾下降到了地表水Ⅳ类。在日本已有稳定工作和丰厚待遇的孔海南打定主意,回国工作。

2000年3月,孔海南正式回国任教。2006年,在确定水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时,各方专家一致认为孔海南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同时很多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大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孔海南有心脏病的家族遗传史。然而,在我国湖泊污染一片告急之下,孔海南怎么忍心放弃这次机会呢?! 第一次去大理接洽的时候,孔海南突然心脏病发作晕倒了。往返几次之后,他发现不能频繁在上海和大理之间来回飞,于是从2008年下半年一直到洱海“十一五”水专项课题验收前的2012年9月,他每年都要在大理呆上200多天。

经过孔海南团队几年合力攻关,洱海最重要的外来污染源———罗时江河口湿地不仅恢复了生意盎然的生态景象,还成为了风景秀丽的观光之地。孔海南认为,环境治理不能一味地靠政府“输血”,环境治理和保护必须带来经济效益。“要让老百姓在治理和保护过程中受益”。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跳出了为了治水而治水的圈子,深入研究了在洱海环境治理的同时如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的社会课题。随着生态的恢复,销声匿迹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洱海特产又见踪影。

5、潘华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党委委员、副院长、副教授

身边的感动:用坚守诠释信仰的力量

潘华是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在师生眼中,潘华老师办公室的灯是一盏“长明灯”———一盏办公楼内最晚熄灭,周末、节假日也会照常亮起的灯。对他而言,一年的工作日是365天,手上的工作、脑中的思路并不会因为节假日而停下来,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秉持“求实、创新、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实践“为人师表”的信条。

潘华深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将培养学生、做好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在担任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以前,他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600课时以上,他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深受教师同行钦佩。

潘华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曾先后2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他在学校率先建成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并主持开发设计了“毕业论文 (设计) 全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更趋于信息化、规范化、交互性,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效率,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与质量。潘华连续三届荣获“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而被学校授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特别荣誉奖”,他也成为学校获此殊荣最年轻的教师。

除了课堂教学,潘华的下班时间也总是留给学生座谈会,留给学业困难学生,他每年主动接待学生300余人次,实践“面对面”的育人工作模式。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在广大师生眼中,潘华已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用坚定的信念、显著的业绩、突出的事迹、群众的观念、廉洁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着他人,成为大家身边的感动。

6、马承愚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最美援疆干部:师者烛心,无悔奉献

马承愚是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原理教研室主任。他于2014年初响应党的号召,到新疆喀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协助该校筹建环境工程专业,是这批援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成员。

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境小城,这里年降水量仅60毫米,气候非常干燥。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都没有难倒马承愚。

由于种种原因,喀什大学没有老师能胜任制图课,马承愚主动承担了该课程,此外还要讲专业课,即使腿摔伤的情况下也拄拐坚持上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自费制作教学模型,并自带来了扫描仪、照相机,用于辅助教学。在讲授制图课时,他把整本教科书的一百多个插图全部制成PPT,还给同学们额外开设了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同学们学到了实用的知识。

马承愚在喀什满负荷工作,把新疆的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周三天给本科生上课,两天给中学生辅导,周六还义务为考研同学“开小灶”。喀大学生的基础不如内地学子,马承愚鼓励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加倍努力。辛勤的园丁培育出耀眼的花朵,当地学生唐丽娟后来以高分被东华大学录取,这是喀什大学历史上首次考上上海“211”高校的研究生;还有一位学生也以优异成绩被新疆大学录取。

马承愚深深热爱新疆教育事业,受到了当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2015年,马承愚被新疆自治区党委及新疆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是喀什大学首次将这一荣誉颁发给外校教师。2014年,他还被自治区宣传部、文明办评为“最美新疆人-最美援疆干部”,被喀什大学评为“优秀援疆干部”。

7、庄松林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书育人,光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庄松林是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三尺方寸讲台,一颗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心,爱岗敬业,正直律己,这些汇聚交织在一起就是庄松林从师50多年的真实写照。

庄松林对学术研究孜孜追求,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国家和民族产业发展需求,在试验、开发等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光学科研成果。近3年,庄松林团队承担和参加国家973项目6项、科技部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5项、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6项,在研的科研经费近亿元。

目前,庄松林团队已有多个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自主研发的产品投入生产。如国际上首次应用于临床的可控胶囊内镜,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现在12个医院进入临床试验。此外,庄松林牵头建立了太赫兹实验室,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成为在国内排名前三的实验室。2012年,将太赫兹技术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在工博会上获得好评。该技术还可以检测药品、危险品、爆炸物,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

作为一名教师,庄松林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高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形成了一门以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为主讲教师的学业学术指导系列课程———这门庄松林院士所主讲的“光学信息技术”课程荣获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还曾荣获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庄松林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一半,他对这些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老中青教师齐心协力,三年来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60篇以上,获自主知识产权40余项。2010年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

8、罗 均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奋战高校科研教学战线,牢记祖国的需求和利益

罗均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在普通的高校教学科研战线上,罗均时刻牢记祖国的需求和利益,在修身、律己、谋事、做人方面积平日之功,尽终身之力,积极引领和帮助着身边的人。

罗均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由他主讲的机械工程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控制”,除了课本知识,还会将大量的机器人控制科研经历和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抽象的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使学生不仅对课程本身感兴趣,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他开课,教室都需要扩容至百人。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罗均主动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国家战略计划对接。2010年,罗均在听闻我国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礁岸线,常规的海测船由于吃水深无法到达这些浅海域进行海图测绘,导致中国32000公里海图序列的不完整后,他深感忧虑。在没有申请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罗均想办法自筹经费,带领青年教师经过五年的艰苦攻关,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在南海、东海岛礁海域和南极罗斯海海域进行海图测量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吃水仅0.35米、能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测量的精海系列无人艇,是我国300万平方公里领海中深度5米以内,数十万平方公里岛礁海域测量不可替代的高技术装备。

罗均不仅是同事们心中的“拼命三郎”,还非常有爱心。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大学生考上上海海事大学,却因贫穷而不能报到,罗均同志知道后二话不说提供资助,这一帮就是四年。

罗均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善于发现人才,并积极引导优秀的年轻的学生和教师投身科研,团队中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也快速成长起来。

9、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学术探求不止步教学相长育桃李

杨国荣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近30年来,他潜心教学科研,在哲学理论创建、哲学史研究、课堂教学、学生培养、学科队伍建设、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杨国荣治学,继承金岳霖-冯契学派绵密悠长的逻辑分析方法,以元哲学的运思为宗,中西互参,史思相倚,从最初的王阳明研究,到近期的“具体形上学”开放体系,犹如一名不知疲倦的浪漫骑士,在哲学史研究和哲学探索的领域不断开疆辟土,永不止息。杨国荣的研究包括中国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伦理学、形上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两三百篇高质量的中英文论文和十几部精心结撰的学术著作。

专注中国哲学研究的杨国荣,是国内少数几位从事哲学理论创建的哲学家之一,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中国哲学的原创力。早在2003年,Routledge出版社刊行的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哲学百科全书》)就已经积极评价杨国荣的工作。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曾多次引用、介绍有关论著。

近十年来,杨国荣带领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在人才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在国内同行中居于前列,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若无例外,杨国荣每一学期都会开设一两门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课程,或研读经典,或讨论业已成形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新著新理,研读讨论之际常常生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

10、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搏浪天涯辛勤耕耘为海洋强国梦努力拼搏

陈新军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兼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我国远洋鱿钓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陈新军目前主要从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远洋鱿钓渔业、渔业资源经济学等方向的研究。199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深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三大洋重要鱿鱼类资源调查和渔场开发,其中一些探捕海域和开发对象为国际首次,并基本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使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得到稳步发展。2015年我国远洋鱿钓渔船600艘,年产量80多万吨,生产船队和产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根据行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陈新军还引进了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开展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结合柔鱼类渔业海洋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大洋柔鱼类进行了渔情预报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3S(即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的渔情预报模型。他以北太平洋柔鱼等为研究对象,开展渔情预报研究及其业务化运行工作。通过发布渔情预报,使得我国年新增产量8%以上,年新增产值上千万元,形成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教二十余载,陈新军以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育人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是他仍然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研究生任务。他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案,提倡学生同导师进行学术辩论,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至2015年他的研究生在SCI等学术平台上发表论文7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5篇,培养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0余名。

中医正骨”响当当的传人

患者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患者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患者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用科技创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用科技创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用科技创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用科技创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肉毒毒素专家的理想与胸襟肉毒毒素专家的理想与胸襟肉毒毒素专家的理想与胸襟肉毒毒素专家的理想与胸襟不断攀登高峰的妇科微创使者不断攀登高峰的妇科微创使者不断攀登高峰的妇科微创使者不断攀登高峰的妇科微创使者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医德标兵

1、王翘楚

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

一辈子研究如何让大家享受“好睡眠

王翘楚潜心科研,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尤其是近30年来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提出“脑统五脏、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和“五脏皆有不寐”新的学术观点。通过临床大量病例调查,他领衔团队总结形成了 《从肝论治失眠症临床诊疗方案》 和 《失眠症临床质量控制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技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1项,上海中医药科技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4项。成功实现成果转让,转让经费800万元。

现已90岁高龄的他,仍活跃在中医临床、科教一线。因失眠症、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他的专长,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许多彻夜不寐的病人经过王老悉心诊治,恢复了正常的睡眠。针对不同的病人,王老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导,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生活目标,患者常常是哭着走进诊室,笑着离开。

多年来,王翘楚教授不计个人名利,关心后辈的发展。2008年、2015年,他先后两次把自己开发落花安神口服液的奖金共45万元,全部捐出,设立了王翘楚中医药科研幼苗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中医药科研“幼苗”课题扶持、科研创新成果和相关优秀论文。

2010年成立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工作室,他带教浙江、云南、吉林、南京、福建、江西等地进修人员数十人,并帮助其开展专科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以中医药诊治睡眠疾病和以“治未病”指导康复预防,为降低人群失眠症发病率的优势专科正在崛起。现在他所在的科室已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他的心中,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切为了病人!他期望新一代中医人能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并发扬光大、有创新、有发展。

2、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教授

詹红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所长,师承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从医33年,致力于慢性筋骨病损和脊柱源性疾病防治研究,擅长运用整骨手法、导引练功、针灸、中药等石氏伤科理论诊治脊柱、关节、筋伤病症和脊柱源性疾病,赢得“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口碑。

作为海派中医石氏伤科的传人之一,詹红生在传承同时积极带动学术创新,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0余项,申请专利12项 (已授权8项)。他系统整理研究治疗颈椎病技术——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首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国内推广。

他带领团队建立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打造骨伤病“一体化全程式诊疗服务”沪上第一品牌。他为患者度身制定综合性个性化治疗方案,取得缩短疗程50%、提高疗效30%、降低复发率60%以上的效果。

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处方用药求“”拒“”,讲究“简、便、廉、验”。他为病人开具不用花费一分钱、却又效果显著的运动处方,他带领团队整理研究了7套导引练功康复操,帮助患者康复。这些工作对防病治病效果很好,但几乎没有收益,詹红生坚持这些“吃力不赚钱”的做法。

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科普,帮助市民防病于未然,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上工治未病”。他作为负责人整理的“石氏伤科导引八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级治未病项目在国内推广应用。他还建立了“筋骨健康俱乐部”,每月举办1次公益性活动,受众累计逾万人次。

詹红生十分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通过现代医学研究生培养和以名中医工作室为平台的传统师带徒教育的模式,双管齐下,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

3、郑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科主任、教授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郑捷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副主编。

如今,瑞金医院皮肤科是业内公认的复杂、难治、危重皮肤病的治疗与研究中心,这是因为郑捷很早就给科里定下规矩:“就是要看那些有难度的病。”在他的带领下,瑞金皮肤科在银屑病、皮肤淋巴瘤、天疱疮等难治性皮肤病领域成果显著。

在与无数疑难皮肤病打交道的30年里,郑捷总是很“固执”:他坚持尽可能少用有副作用的药物,坚持不为追求短期“疗效”而让患者的全身健康面临威胁,坚持保留那些因收费低廉而逐渐消失的治疗项目。

如今,瑞金医院皮肤科是国内皮肤病治疗项目最多、实验诊断项目最全的科室,这也是郑捷教授坚持的。那些收费低廉、经济效益差,而患者需要的治疗,他坚持保留。为方便病人,皮肤科还不断开发新的治疗产品。从临床上感到银屑病治疗困难,到实验室寻找方法,郑捷团队发现“亚油酸-神经酰胺保湿剂”这一成果,联手上海家化经过12年的努力,研制出“亚油酸-神经酰胺保湿剂”,成为转化医学的成功典范。

顽固难治”是皮肤病的特点,郑捷不满足于在国际上发论文、获奖项,他更关注通过举办国家级“复杂、难治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皮肤护理”等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基层大讲堂”的方式将创新性的皮肤病治疗方法普及和推广。他还独创开设国内首个皮肤科“医护联合门诊”,教会患者与家属如何长期居家自我治疗。

郑捷还不遗余力地为青年人才搭建平台,凭借他的国际影响力,把全科80%以上的医生、技术员送往国外名校学习。

从医执教34年,郑捷始终坚守着最初的医学誓言,他说: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4、耿道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30年“火眼金睛”铸就影像界的权威

耿道颖从医32年,用仁爱做医生,用责任丰满人生。她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的获得者,这一切诠释着她的人生信条:做一个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做一个有所创新的研究者,做一个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她用30多年历练而成的“火眼金睛”让自己也让众人明白,放射科不是辅助科室,准确诊断可以让很多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也可以使很多患者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得到及时手术或避免大手术。

作为影像学界权威,耿道颖把探究生命“最高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作为研究方向。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她领衔建立了一套“脑肿瘤功能MRI的量化分级标准与多影像融合的立体定位体系”,可降低8%-10%的术后致残率。她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运用计算机模拟镜像动脉瘤模型,大幅度提高动脉瘤的疗效,这项技术不仅引领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规划———动脉瘤诊治优化方案的开展,还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她率领团队历经13年摸索,创新性地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CT和MRI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耿道颖同志一直相信,医疗是今天的工程,科研是明天的工程,教学是后天的工程,这三者缺一不可。她连续20多年主讲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学生、研究生、高护班及药学院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课程,渊博的知识、幽默生动的授课风格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收获复旦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

笑意盈盈的耿教授,用她柔美细腻的双手,弹奏出了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的最强音。

5、车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治医生

把医术送进大山送到非洲

车武从医16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好医生。

2014年11月,在党组织号召下,车武主动报名支边云南。云南地处偏远,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医药常识,针对这个特点,车武每周交班时都进行小讲课,给当地医生作专业知识讲座。他坚持每周固定时间看门诊,在诊病同时进行骨科常见病防治的科普。

在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口支援期间,车武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当看到当地脊柱手术翻身器材缺失,病人俯卧手术后常常头面部受压较重后,车武联系中山医院医务科等部门,向当地医院赠送了全新的脊柱手术翻身用专用器具。当地手术室衔接进度慢甚至有停滞,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这些工作拉近了医疗队员与当地受援科室的距离。

在援滇任务的最后一个月,车武接到援助非洲医疗任务征询意见,他又一次主动报名,在2015年10月远赴非洲,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工作。

医疗分队驻扎在摩洛哥的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除了要克服语言 (法语) 的交流困难,医疗设备严重老化、器械、药品匮乏等是最大的工作障碍。糟糕的环境没有吓退车武,他主动与当地医护人员多交流,并联系上级部门进行修理及提供部分医用耗材等办法,使一些条件得到了改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开展了一些手术。当一个个患者翘起大拇指,用阿拉伯语说出“中国,好”,他感到无比骄傲。

作为分队长,车武同志时刻谨记自己党员身份,始终凭党性积极工作,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一丝不苟,积极维护医疗队的形象和中摩两国的友谊,为其他队员早日全面适应当地生活和医疗环境、圆满完成援摩医疗任务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6、吴昕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师

患者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他是勤勤恳恳的“80后”,他是一名踏实的急救医生。见过吴昕的人,都会惊讶。小小的个子,说话腼腆,你始终不能把他和每日穿梭在这城市的弄堂、街道,不分白天黑夜、争分夺秒的急救医生联系到一起。可他精湛的技术、敬业的精神以及对病患的关爱,都让他成为了一位让病家啧啧称赞的急救医生。

吴昕说,我们120的急救医生不是等着病患来找你,相反,患者在哪里,我们就要出现在哪里! 有次大雨后的早晨,吴昕车组接到调度任务:共和新路广中路路口发生车祸! 抵达现场,只见黑压压的人群和硕大的土方车,伤者仍被压在土方车下。“我到车下去抢救,你们在车外协助我一下。”他不顾自身危险,立刻钻入车底进行抢救! 作为院前急救工作者,面临的是各类紧急突发事件,吴昕总是冲在一线,为生命争取时间。

还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吴昕发现患者神志已经丧失,呼吸停止,需要心肺复苏!经过10分钟连续不断的抢救,患者逐渐出现自主呼吸,意识恢复。当患者躺在床上叫出他儿子的名字时,家属喜极而泣。

他是一名平凡的医生,也是一名特殊的医生,他的职责是在通往抢救室的路上,多为患者争取一份生的希望。

尽管在急救岗位已有13个春秋,他依旧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每年中心心肺复苏成功的红榜上总有他的名字。2013年,他更是因为表现优异,成为优秀青年医师领军人物。作为AHA导师,吴医生在休息时间言传身教,将抢救技术传授给学员们。

蓝色的警灯划破无边的天际,吴昕医生依然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他说,“急救工作很辛苦,可是,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急救医生!

7、李洁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总队长

用科技创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

李洁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了28年。面对人民群众对饮食用药安全的殷切期盼,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严监管。作为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总队长,她和同志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行刑衔接涉案食品危害鉴定工作程序。她带领团队组建专家组,建立数据库,制定技术规范。近三年,她带领同志们对使用工业盐加工腌腊肉、小龙虾违法添加罂粟成分等案件出具鉴定报告,有力支持了公安机关从严惩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为全国食药监系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5年,她带领团队系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目前,风险监测范围已覆盖上海90%以上的食品供应主渠道,为及时发现和控制本市食品安全风险构筑了安全屏障,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障了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她认为,保障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传统做法,必须依靠创新方法、依靠科技加制度来提升效能。

针对传统实验室食品检测周期较长、难以快速发现风险隐患的情况,她带领团队从2002年起探索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监管中的应用。他们建立起本市涉及12大类食品的80多项快速检测方法,据此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在猪肉中违法添加瘦肉精、火锅中违法添加罂粟以及用工业盐加工食物诱发食物中毒、保健食品添加药物等违法犯罪现象。她带领团队成功保障了2010年世博会园区5600多万人次的用餐安全。她探索建立了本市食品安全重大活动保障实时监控和预警等六大系统,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十二五”食品安全重点攻关课题。

近十多年来,她从没有公休过一天,每逢节假日都是带队在第一线开展检查,她就是这样一位百姓饮食用药安全的守护者!

8、靳令经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 科副主任、科研处处长

肉毒毒素专家的理想与胸襟

靳令经主要从事运动障碍病诊治及基础研究,是我国肉毒毒素应用技术研发的核心专家之一。他至今难忘刚进神经内科的情景:“要天天和或呆、或傻、或僵的患者打交道,感觉非常不好,有的难治患者转院时间比我的院龄都要长,还经常会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这段经历使他下定决心要多学一点能解决困境的本领。

在公派德国期间,他获得了对德国同行都具有一定难度的肉毒毒素行医资格,成为首获德国肉毒毒素行医资格的中国人。2007年回国后,他逐渐建立起国内享有盛誉的肉毒毒素治疗研究团队。

靳令经常说,肉毒毒素不仅是毒,更像内科医生的手术刀。技术的难点是他灵感的源泉,病患的痛苦是他研究的动力。经过多年努力,他和团队发明了可以无创、动态评估肉毒毒素效应的评估系统等多项成果,部分已完成转化进入临床应用。

他的团队形成规模后,他没有把这当成独门武器密不外传。他说,如果患者都跑来找我们看病,说明这项技术有需要,却并没有广泛开展。他一直致力于肉毒毒素技术推广,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同行中得到了认可。

除了繁忙的临床工作,他还担任医院科研处处长,针对医院特色核心技术相对匮乏等情况,他以打造学科组群联动平台、新兴转化医学平台和人才培养孵化平台为基础,推进科研工作稳步发展。经过3年打造,成果显著: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中心升级成为国家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

这就是靳令经,一位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员,一位做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的临床大夫、科研强者、管理能人。

9、华克勤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

不断攀登高峰的妇科微创使者

提起华克勤,好多人会翘起大拇指,这个有着优雅气质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女性,带领“红房子”人走出了一条融技术与服务的新路,使得百年红房子的文化越发沉淀至深。

认识华克勤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怕不难”的人。十多年来,她领衔完成了医院内几乎所有种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第一次,并不断地拓展着新的术式。因为她的“怕不难”,使她成为妇科微创技术领域的“领跑者”,2次获得国际内镜“恩德思”奖。

她还带领团队一起学习,邀请顶级专家来院讲学,她还手把手地教授下级医生掌握最基本的腔镜技术和手法,分享手术过程中的得与失。正由于此,红房子的妇科团队成为我国首批卫生部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近年来,她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在SCI及国内权威杂志期刊上发表论著50余篇。除了繁忙的临床、行政工作,她还承担着复旦大学妇产科学的教学任务。她始终如同对待临床工作一样,认真完成每一次讲课。在“点名手术”风靡的当下,她总是想方设法多给年轻医生一些手术机会,她则站在学生身边,耐心指导。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她的廉洁在医院有口皆碑,当病人送其丰厚的礼金、礼品时,她总是婉言拒绝。她常担心患者手术前心里不踏实,就嘱咐助手,开始手术之后,再把红包退给家属。

2010年,担任医院党委书记后,她坚持“虚事实做”,在党务管理中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把精神文明工作与医院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让员工读懂红房子精神,坚定职业理想。

精医、重德、博爱、奋进,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忠诚、一种挑战。华克勤正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10、顾乐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仁术济世,爱撒祖国边疆

2014年正值顾乐怡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上级发来援疆通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毅然响应号召,奔赴万里之外的西部边陲——喀什。

一到喀什,迎接顾乐怡的是三个“”:肾脏专业人才为零、设备为零、技术为零。等待他的是9个月内筹建达到医院等级评审要求的肾脏科、血透室的重任。面对这“一穷二白”,顾乐怡没气馁,他自学画建筑图纸,每天爬6楼量尺寸,设计符合院内感染的防控要求的血透室。为确保透析液水质达到国家最高标准,他一个个电话打遍喀什,找到能够做透析液毒素检测的单位。他勇敢地打破常规,在肾病科/血透室尚未建立前就高标准地开展床边血透,挽救了近10名危重患者的生命,突破了让当地医疗界闻之色变的技术禁区。

2014年8月,喀什二院肾病科开张了,顾乐怡完成了别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肾病科独立建科,顾乐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坚持每周3个半天 (医疗队中门诊最多) 的门诊,坚持每周 (包括每周末) 查房4-6次,坚持主持制定每个疑难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最终,他们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新疆血透质控中心三轮检查和医院等级评审。

以前,喀什的病人做血透要赶到1500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现在,喀什二院肾病科吸引了许多乌鲁木齐的患者赶来就诊和透析,创造了以前喀什医疗界想都不敢想的“病员回流”的奇迹。

顾乐怡到喀什之前,喀什二院肾病治疗水平落后于乌鲁木齐至少20年。一年半后,该院的血透机数量在南疆地区排名第8,病人数量排名第4,腹透病人排名第1。从治疗效果来看,已达到全疆一流水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来源:文汇报 2016.06.27

原文: 弘扬师德标兵医德标兵先进事迹 为推进上海教育卫生和食药监事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