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时间表和路线图

27.08.2014  11:00

  记者今天(8月26日)下午从上海市教委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从新学年起上海积极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明晰——到2017年底全市将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并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目标。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后持续深化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标志。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体现“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政府责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专业引领、引导自主办学、聚焦内涵发展的创新探索。其着眼点在于提升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

  所谓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区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分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进、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从而缩小差距,让同一学区里的“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

  上海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均贫富”阶段,简单的“有学上”已无法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深层需求,社会所希望看到的优质和政府所追求的均衡,都不是静态的平均,而是以“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能得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为目标的动态平衡。由此,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并在共同的学区内实现分享、共建、协同发展就是学区化办学的核心所在。

  学区化办学在运行过程中强调了大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优化。横向上,学区化办学打破了校际壁垒,树立起公共治理观念,支持学区内各校间硬件设施、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等三种资源的协作与分享,促进了校际间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层次交流。纵向上,学区化办学促进了学区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融合,强调了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单元,逐步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区域教育体系。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将在进行一系列人财物资源的配置调整后,走出一条由表及里的纵深式发展路径。

  所谓集团化办学是指在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的牵头组织下,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共同体,在学校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校际联合,另一种是跨区域的学校之间的联合。

  集团化办学的特点是通过集团形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辐射作用,有利于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集团内的校际沟通,拓宽学校的教育视野,促进学校的优势互补。

  集团化办学重在校际资源的共享,品牌学校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需要承担更多的组织协调的责任。因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领域和工作程序,以使集团活动制度化,进而取得整体优化的实效,是集团化办学既不流于形式,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制度保证。一方面,集团不是一所大学校,不能事无巨细,都由集团统管。如果品牌学校校长变成了一位大校校长,那么,既不利于发挥其他成员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其自身领导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集团的合作领域应当突出重点,把促进各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展教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

  据介绍,此次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学区化和集团化的成片统筹、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的功能,下移管理重心、激活微观主体,支持推动区域和学校的探索创新,确保校际差距逐步缩小,为2020年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无论是学区化还是集团化办学,都为了充分体现政府责任——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此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智慧相结合,依循“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策略,在政策设计上注重目标引领,在实践创新上注重下移重心激活区域与学校的活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和绿色指标评价相结合,实现多把尺子衡量学校办学的优质增值。

  会上,市教委还公布了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2014学年开始为“先行先试”阶段,徐汇、杨浦区、闸北、金山4个区先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经验,为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做准备。

  从2015学年起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全市各区县将根据自身实际与需要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选择实践点,找准突破点,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校际间均衡。

  到2017年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家门口的好学校”已形成一定的覆盖面,17个区县创造了一批鲜活经验和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基本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相关背景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轨迹

  关于学区化管理:新世纪初上海各区县(尤以中心城区为主)根据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满足老百姓日益凸显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开展了“以政府加大投入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旨在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效改善区域不均衡状况。(比如,黄浦区的品牌学校链、徐汇区的名校翻牌、杨浦区的翻牌命名一批大学附属学校)

  2007年前后,上海均衡发展的瓶颈突破点出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旨在缩小城乡差异的问题上,通过三轮委托管理、优质师资辐射等举措让大量粗放型农村学校走上规范化道路,用软投资换来硬效益,使得老百姓看到了切切实实的教育利益。

  2011年,上海通过“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在转型发展阶段促进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突破内涵瓶颈走上优质发展之路,尤其是2013年以来以区域推进为主体的学校改进,创造了优质教育联盟、连片式均衡发展之路(比如,普陀区圈链点战略、嘉定区新优质学校联盟等)。

  关于集团化办学:从最早的七宝集团、福山外国语小学集团到杨浦区区域推进四大集团的发展路径,上海目前形成了三大运行机制和三大办学模式。

   三大运行机制:

  第一,共享制。集团成员校共享名校品牌和各成员校教育资源,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制度设计,以保障集团成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制度体现的不完全是名校的输出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成员校之间通过互通有无实现最大化的融合。

  第二,章程制。集团制订的用于指导和规范成员校办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从人事、教育教学、后勤、学生管理等方面对集团与各成员校的责权利进行规约,明确集团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管理体制,是协调集团内不同办学水平、不同教育传统乃至不同区域学校的基础。

  第三,督导制。通过制订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方式,集团对各成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评估和督查,以便成员校的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能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准。

   三大办学模式:

  第一,“名校+新校”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或社会(配套) 投资,将新校作为名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名校直接参与校园建设,主导新校开办并使其实现名校化。这种模式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有效提升了新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的软实力。

  第二,“名校+民校”模式。该模式是指将民办学校作为名校集团的组成部分,依托名校资源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此模式能有效吸收民间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中小学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模式。